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时间:2022-11-25    来源:中国环境APP   

随着大会主持人手起槌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草案。这意味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广东省深圳市。

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表示,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湿地资源丰富。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除了得益于其丰富的湿地资源,与其多年来积极履行《湿地公约》,创新开展湿地保护也密不可分。

创新湿地保护模式,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深圳力量”

作为滨海湿地城市,深圳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创新开展湿地保护相关工作。

近年来,深圳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深圳采取了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由过去的湿地单一要素保护、局部保护延伸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创新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赢得广泛赞誉。

加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深圳市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及东涌片区。

截至目前,深圳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区(县)级湿地公园4个。其中,福田红树林湿地入选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华侨城湿地入选2021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微信图片_20221125104105.jpg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基金会(MCF)供图

积极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作为深圳“市树”的红树,不仅是深圳湿地的重要品种,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成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2021年,“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的中国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据悉,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批准福田红树林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将有利于深圳深度参与湿地公约事务,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贡献更多方案。

构建公众参与体系,展现自然生态教育“深圳特色”

深圳依托良好的志愿服务和社会组织基础,努力探索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模式,通过宣传倡导、志愿服务等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参与湿地保护、环境保护。

深圳积极引导鼓励公众参与,打造自然教育之城,在全国率先构建自然教育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有38个自然教育中心,22所自然学校,涌现出仙湖植物园、华侨城湿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自然学校和自然教育中心。其中,仅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就培育了近500位环保志愿教师,累计开展教育活动5000多次,自然学校教育参与人数已超11万人次。

作为“志愿者之城”,深圳具有良好的志愿文化土壤。依托良好的志愿服务基础,深圳不断拓宽环保志愿服务领域,公众参与氛围浓厚。目前全市环保志愿者18万人,拥有环保组织141个,共同为城市湿地保护和环境建设献策出力。

此外,深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的保护。2012年,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2015年12月,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开园,基金会受福田区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担任公园的管理方,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在过去10年里,红树林基金会在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和自然教育方面,探索出了社会化参与的保育和公众教育模式,并在其他地区推广。

据悉,2020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被评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逐步成为市民体验城市自然与美好风光的绿意空间。

海洋净滩、爱鸟护飞、科普湿地保护、建设自然教育径……孩子们走进自然、公众踊跃参与保护,深圳的自然教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将率先打造珠三角自然教育创新示范区。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画卷”

入秋以来,深圳多个区域迎来了各种珍稀的候鸟,呈现出鱼鸟翔集、人水和谐的生态美景,上演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据了解,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濒危珍稀鸟类。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是东半球候鸟重要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是“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其中的一条,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澳大利西亚的国际候鸟在此停歇。

随着湿地面积增加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圳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黑脸琵鹭,绿眉鸭、花脸鸭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水蕨、唐鱼、豹猫、欧亚水獭等一些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归。这座城市如同一座神奇的“野生动物园”,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了一个美好家园。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记录维管植物2086种,记录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3种。尽管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约占全国的1/4,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一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离不开前瞻性规划眼光。早在2005年,深圳就率先在全国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在国内首次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城市生态保护控制界限。

同时,深圳创新探索多种路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优质土壤”。在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圳创新分级打造“千园之城”,启动“山海连城”计划以及碧道建设总体规划,让“自然引入城市、城市回归自然”。

目前,深圳正在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力争到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下一步,深圳市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在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贡献“深圳力量”,提供“中国经验”。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