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
一年前,COP15第一阶段会议已在中国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一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暖心的故事不断涌现。
从命悬一线到绝处逢生
今年6月,河北白洋淀渔民、年届六旬的刘麦子格外高兴,因为多年没有见到的白洋淀“土著鱼”鳑鲏鱼又重现了。
河北省官方观测数据佐证了刘麦子的感受。观测显示,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4种,鳑鲏等土著鱼类重现白洋淀。
今年5月,在四川省凉山州,中国科研人员在当地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株极其珍贵的植物,原本它已经在2013年被宣布野外灭绝,没想到在这里,竟然还可以重见它的身影,科研人员激动地表示,找到了被判了“死刑”的枯鲁杜鹃。而那一天也刚好是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越来越多的珍禽猛兽和奇花异草从命悬一线到绝处逢生,开始“回归”“重现”,展现出自然之妙与生态之美,这正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的体现。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我国创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重要生态区域。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立近200个植物园(树木园)、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初步形成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立749个观测样区,完成对全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行动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
如今,朱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鹮从1981年的7只增长到现在的几千只;藏羚羊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近危”;网红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马从新疆万马奔腾到了内蒙古大青山……大美河山,万千草木,飞禽走兽,生机盎然。
除了一大批物种的“回归”,一些新生物也在不断被发现、命名,纷纷上了“户口”。
浙江丽水市发现的淡水鱼类新物种——瓯江小鳔鮈[biào jū],重庆三峡地区发现的新植物——三峡白前, 湖北武汉黄陂区发现的植物新种——绯红金粟兰,还有白盖鸡油菌、雅江舌喙兰……
有关专家表示,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种数目在200个左右,占世界新发现植物比例大约十分之一。
这些新物种,在填补物种采集空白外的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各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物种的恢复生长。
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
今年9月,一个好消息从中国海口—法国马赛联合新闻发布会传来,海南长臂猿喜添2只婴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5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通过官网向全社会为它们有奖征名。
海南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一度降至2群7-9只。而如今,在保护区的科学监测、系统保护下,它又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种群呈恢复状态的物种。
这也正是国家公园体系设立以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时光匆匆,走过四季,大熊猫对着红外相机“直播”吃饭、睡觉,翘鼻麻鸭成为武夷山来访的“新客人”,三江源再现源头千湖美景……五大国家公园设立以来,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庇护。
一年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路高歌猛进。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八项重点任务。
今年3月,生物多样性保护写进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今年4月开始,第一批国家植物园正式设立,北京、广州国家植物园挂牌并向公众开放,标志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在法律法规层面,过去一年,《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深入实施,《畜牧法》《种子法》相继颁布,我国还印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更新了《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目录》,1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报告和15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在这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第一阶段会议的成果,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进程,继续加大自然空间的保护力度,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使得珍稀濒危的物种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从“春城”昆明到“枫叶之都”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正待擘画,我国将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与各方一道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正如黄润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开幕致辞中说:“国际社会对今天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充满期待,期望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推动COP15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时刻!今天,这个重要时刻已经到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