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来源:中国环境APP
“考虑到未来潜在碳汇、CCS技术的不确定性,如果2060年碳排放下降到20亿吨以内,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宇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上提到。
碳中和目标将促进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将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大挑战。那么,现有的政策组合能否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过程中又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1”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刘宇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优化能源结构是指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基础设施、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指要提高能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指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效技术、CCS;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指的是要关注碳定价;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指发展森林碳汇。
基于此,刘宇及其研究团队通过政策梳理形成了碳定价、能效改进、可再生能源和电能替代四个方面的政策冲击,进而模拟出1275个政策组合情景的经济与排放影响。
“实现碳中和并非意味着‘不排放’,而是要实现源和汇的平衡。”为了准确分析目前的政策组合能否实现碳中和,刘宇首先构建了2060年中国经济与能源的基准情景。在这一基准情景下,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60年达到78.9亿吨。
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刘宇认为实施单一政策难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在组合政策情景中,则存在实现碳中和的可能,碳排放量在2060年最高可降低至13.6亿吨,其中48个情景可以将碳排放量降低至20亿吨以下。进一步地,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政策就是电能替代政策能否高强度、大规模的应用。
随着政策强度的增强,减排目标可能实现的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基准情况未来40年GDP累计变化为3.55%,政策组合情景中最大负面经济影响为3.6%,相当于未来40年,年均增速下降0.09%,经济代价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刘宇表示,未来还需要继续深入氢能的使用问题、行业层面分析、政策潜力异质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完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组合减排政策。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