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张丽荣、王夏晖、孟锐:保护城市及人口密集区生物多样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2-12-25    来源:中国环境APP   

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三大危机的关键区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增强城市及人口密集区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连通性和完整性,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以及与自然的联系,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蒙特利尔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将“改善和提升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作为“行动目标12”单独列出,可见其重要性。

 重新审视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不是对野外自然或者城市乡镇这类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空间上的割裂,而是侧重于研究和保护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体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和有机结合,及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是随着居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要而存在和变化的,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城市生物多样性,既包含局部区域的乡土物种及其原始生境、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也包括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入的非本地种、新品种,人为营建形成的绿地、绿廊、水系等人工群落和生态系统,它们在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景观和文化等多方面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能够缓冲、调节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对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居民健康和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举足轻重的服务功能。

 科学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蒙框架”提出,要“确保城市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包容性”“增强本地生物多样性、生态连通性和完整性”“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目标明确、路线清晰。相较COP10确立的20项“爱知目标”,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在此次会议中得到了充分关注和凸显。在会议框架下,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湖州市、河南省南阳市、浙江省嘉兴市、广东省深圳市获得了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凭借自身在生物多样性上的影响力站上了国际舞台,也为其他城市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借鉴。

科学推动城市及人口密集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需要以系统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基础,对城市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栖息地)、物种和遗传资源多样性进行调查和评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当地社会、经济、政策、法律、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关系紧密,应得到关注;二是需要认识到,城市中生物物种种类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改善,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和资源本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评价,开展基于自然的修复和保护;三是要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采取政令措施、财政激励和法律强制手段等综合推动;四是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减污降碳、循环经济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合;最后,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多种运行和管理设施,打造供市民使用的复合型生态空间,让市民生活与自然环境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政治意愿+全政府全社会方法”的行动框架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主席国,在承办大会和推动“昆蒙框架”达成的进程中展现了强大的引导力和强烈的政治意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文件,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群体等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付诸行动,已经形成了新的社会保护力量,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历史时刻。为落实“昆蒙框架”的各项目标,中国正在开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更新,改善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与建设美丽中国、提升人民健康和福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需要通过此次修订工作,建立起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这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的行动与合作。

城市,在“2020后”生物多样性发展中被寄予厚望。“昆蒙框架”是我们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第一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