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发现新物种——桂北琴蛙

时间:2023-01-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12月29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2022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漓江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在漓江源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桂北琴蛙;并监测到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属于第一次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新分布的两栖动物。

据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漓江流域智慧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深入服务漓江生态保护,广西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项目,针对两栖动物、鸟类、蝴蝶等环境指示生物布设固定样地进行监测。

截至目前,在漓江流域固定样地中,共监测到两栖动物2目9科26属35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猫儿山小鲵、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和富钟瘰螈。其中,在漓江流域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并依据其分布范围命名为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新物种生活在海拔300米—1300米之间,生境多样,包括稻田、阔叶林的静水池边或灌草丛,目前在桂林兴安县及资源县都有分布,存在一定的野外种群。

本次监测物种中,7种两栖动物属于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分别为濒危的虎纹蛙和猫儿山小鲵、易危的棘胸蛙、棘侧蛙、版纳大头蛙、瑶山肥螈和富钟瘰螈;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分别是极危的猫儿山小鲵、濒危的棘侧蛙、易危的棘胸蛙和富钟瘰螈。与2012年相比,在连续开展监测的样地中,两栖动物多样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优势种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和物种分布新纪录,这些均反映了漓江流域生物日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广西,特别是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成效。

下一步,广西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监测体系,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和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示范应用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平陆运河项目实施区域、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创新之路,支持、引导地方探索生态+旅游、生态+科普等模式,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打造一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推动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附件:

  • 1:桂北琴蛙.jpg

  • 2: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现场踏勘.jpg

  • 3:红吸盘棱皮树蛙.png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