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维明:统筹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需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时间:2023-01-08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响应,纷纷制定发布行动方案与发展规划。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和行业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不切实际地过快退出煤炭生产、过早压减煤炭消费,造成煤炭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凸显,价格屡创新高,多地拉闸限电,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可以说,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作出的重大判断。

统筹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必须立足煤炭提供兜底保障。我国能源禀赋的一般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化石能源资源储量的90%以上。多年来,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降低,2021年已降至56%,但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初级产品,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即使有可替代煤炭的能源,碳达峰后仍会使用煤炭,只是用途会发生改变。如果能源转型过急,反而会出现大量依靠煤炭来“支援”经济的局面。就我国而言更是如此,实现“双碳”目标仍需大量清洁煤炭提供过渡和兜底保障。一方面,内外部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地缘政治和极端天气等因素频现对能源等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国内能源保供稳价压力加大。与此同时,我国作为油气进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突破70%、40%,且有持续升高之势。煤炭无疑是端牢能源饭碗,实现我国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的首选。另一方面,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持续大幅增加,但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性大,需要利用清洁燃煤发电的稳定性,为平抑新能源波动提供基底。此外,煤炭作为原料在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芳烃等)和煤基高端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碳质还原剂、高端活性炭等)生产方面仍有一定应用空间,并将逐步成为我国碳中和进程中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

统筹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必须立足煤炭抓好清洁高效利用。目前我国煤炭利用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70%以上,如果不加快调整当前煤炭的利用方式和消费结构,将加剧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煤炭在承担兜底保障使命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不打折扣落实国家碳减排目标,做好“减”的工作。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不能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煤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系统“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的同时,做到“粗粮细做”。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符合当前基本国情、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发展方向。未来一个时期,煤炭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聚焦煤炭洗选、燃煤发电、燃煤锅炉供热、煤炭转化等重点领域,注重各利用环节的高效率、高品质、高循环,低消耗、低污染、低碳排放,扎实推进并实现全过程全要素清洁低碳利用。这是实现能源低碳发展的根本,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资源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