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日前联合印发的《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版)》(以下简称《名录》)收录的共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列为保护对象,强化对野生种群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并推动物种资源从保护向利用的战略转变,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在多元保护模式探索、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和地方性立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规划》从物种保护的实际需求出发,着眼构建保护体系、科研管理支撑体系,重点布局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境小区(点)、近地保护基地、专类园、种质收集保育园和种苗繁育中心等。《规划》充分继承了前期《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多元化保护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弱化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部分,突出主动保护措施并予以进一步细化。与前期规划相比,本期规划具有“详”“实”“准”三大特点。
一是保护对象基本信息详细。《名录》所列101个物种分类清晰,都有清晰的地理分布、种群和个体数量数据,并经过了受威胁状况评估,避免了因物种基础信息不全导致的保护措施无法落实情况。
二是规划建设内容贴合实际。规划建设的就地保护小区(点)、近地、迁地、繁育、回归等保护体系建设区域落实到点,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承接单位,每项措施落实到物种,最大限度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是保护措施符合标准。规划引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与方法》( LY/T 2938—2018 )等5项系列标准,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规划的科学性,以及规划实施效果的可控性。
《规划》提出,将提升全社会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认识水平和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极小种群拯救保护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亮点,初步形成以科技为先导和支撑,以法治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就地保护为基础,以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为依托的保护体系。实现70%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近地、迁地保护,完成50%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人工扩繁,20%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回归;积极消除或减缓物种致濒因素及其不利影响,实现101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种群数量的稳定和增长以及生境的改善,确保免于灭绝风险,达到拯救保护体系基本完善。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