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咬定青山,成就更多借绿生“金”

时间:2023-01-30    来源:北京日报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老槐庄村林下蘑菇产业日渐壮大,2022年,全村食用菌产量500多吨,实现丰产丰收……北京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马凤强向媒体讲述了自己所在的老槐庄村“借林生金”的故事,并建议加大林下经济扶持力度,让更多农村走上致富振兴路。

林下经济的概念其实由来已久。简单说,就是依托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开展复合经营,如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使林、农、牧各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种“农业+林业”模式,与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的京郊颇为契合,也已成为许多乡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比如,房山区王家磨村利用平原造林的100亩林地,建起了房山最大的林下柴鸡养殖基地,利润十分可观;再如,延庆区西山沟村在果园下种植名贵中药材,“药用+观光”每年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18.8亿元,带动农民5.57万户,怀柔、门头沟等10个区形成了林药、林花、林蜂、林游等十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林生金”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缩影。而从深层次看,北京林下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根本在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底。从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到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近些年来,北京严守红线底线,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巩固并扩大着城市生态优势。放眼望去,正是依托种种自然资源,不少乡镇、村庄走出了特色旅游业、特色林果产业、户外运动等新路。于当地居民而言,还是“靠山吃山”,只不过以前是焚薮而田、坐吃山空,如今是“丰”泽而渔、“护”林而狩。正如他们所感叹的,“这回路子才算走对了!”如今的绿色京郊,不再只是单纯的“生态涵养地”,更成为京郊农民的“聚宝盆”,市区居民的“大氧吧”。

保护环境不吃亏、能受益,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就有坚实依托。在顶层设计上,北京从全局出发,给予了生态涵养区多重保障——工作考核以生态指标为先,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接下来,仍要沿着这样的思路,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就以林下经济为例,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少,“有资源无产业”;组织化程度也不高,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有产品无商品”。如此种种,莫不需要相关方面多加考察、因地制宜,在资金、技术、理念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支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持咬定青山的劲头,借绿生“金”的故事一定会越来越多,以生态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就可望可期。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