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被“悬赏”千万元“缉拿”,互花米草什么来头?

时间:2023-02-0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今年初,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频频“露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悬赏”千万元寻求其治理之策,广西、福建两地也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点了它的名。

互花米草,究竟什么来头?

1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项目研发时限两年,经费1000万元。项目旨在努力研发建立“源头阻截、综合修复、治养结合、联防联控”的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互花米草防控技术体系,推进互花米草科学治理,有效遏制互花米草扩散态势,确保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项目榜单明确,对项目申报者无年龄、学历和职称等要求,主要按照“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原则确定揭榜团队。

同样是在今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工作计划,其中就包括“全面落实湾长制,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开展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抓好红树林、珊瑚礁等保护修复。”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今年计划“深入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和动植物疫情。”

可见,治理互花米草,已迫在眉睫。

互花米草,从何而来?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上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在沿海各地种植,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

互花米草。图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谭芳林此前对媒体表示,互花米草曾是一些沿海地区消浪护堤的“功臣”,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堤防建设水平提高,互花米草的防护功能已成历史,其“霸道”特性却越来越成问题。

互花米草善于“抢地盘”。研究显示,1990年至2000年期间,全国互花米草面积增长了近6倍,近年来也一直保持着不断扩散的趋势。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近几年互花米草的分布范围还向北延伸,辽宁已开始出现互花米草。

扩散快,是因为繁殖能力强。互花米草具有极高的繁殖系数,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一株互花米草一年可繁衍扩张至半径3米的圆形区域。

快速入侵、扩散,有何危害?

它威胁区域内的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其强大的根系会破坏近海底栖生物环境,威胁底栖生物和海鸟的生存,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本土盐沼植物因竞争不过互花米草而逐渐消失。同时,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破坏潮间带及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

它还会影响水产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在互花米草侵占区域,经济价值高的蟹类、贝类等渔业资源难觅生存空间。

那么,我们有办法治它吗?

有,但不好治。

技术上,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

物理治理法包括人工拔除、翻耕碾埋、火烧、覆盖遮荫、刈割水淹等,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见效明显,但操作费时费力。

化学治理法是通过喷洒各类除草剂清除互花米草,治理方便、费用较低,但药剂使用可能会对滩涂沉积环境、本地植被和底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防治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利用昆虫和细菌类生物防治互花米草,在我国尚未应用。毕竟,引进天敌的后果存在不确定性。

生物替代法目前多指用芦苇、红树等植物对互花米草进行生物替代,不过选择合适的替代物种有难度,需加强对替代植物生态风险的评估,防止它们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危害。

综合防治方法包括刈割+翻耕、刈割+遮荫、刈割+农药、刈割+淹水以及刈割+翻耕+生物替代等。上海市崇明区东滩互花米草治理工程主要采用的就是综合防治法,完成了大面积的互花米草治理。

目前,互花米草治理规模总体较小、治理周期普遍较长、治理费用整体较高。

互花米草除治作业。图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腾撰文指出,互花米草治理主要有三大难点。一是生态影响多样,治理区划困难;二是缺乏统一规划,治理区域有限;三是工程实施难度大,后期管护周期长。

不过,可喜的是,各方正在加大力度应对互花米草入侵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各地政府也积极应对。如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等五部门2020年联合印发了《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

相关研究正在跟进。如山东省青岛市成立了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工作专家组,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优势,经多次调研和专家会商,编制了《青岛市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手册》;复旦大学基于上海市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治理经验,牵头制定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技术规范》等。

我们也期待,各方早日攻克治理难题,遏制其扩散态势,让互花米草不再横行。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