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来源:中国环境APP
天蓝、地绿、水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这个目标,过去一年,甘肃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线,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抓手,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春佳节,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归故里,发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光彩照人了——黄河两岸绿树青山,湛蓝的苍穹白云飘浮,悠闲的行人漫步在林荫小道……“我们小时候晚上都看不见星星,这些年来,天更蓝、水更绿、空气越来越好,星星又出现了。人们的心情随着环境的改善也变好了,觉得生活更加幸福了。”家住兰州市的潘小琴女士深有感受。
去年,甘肃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稳向好。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徐全喜介绍,2022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6微克/立方米,达到年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同比持平。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5.9%,劣Ⅴ类水体比例为2.7%,完成国家年度目标任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稳定可控,环境风险有效防控。
荒漠戈壁,生态脆弱,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甘肃的印象。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责风暴后,甘肃调整发展思路,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遭破坏问题的沉痛教训,在全面完成问题整改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常态化整治、长效化保护制度机制,祁连山问题整改成为“督察整改看成效”第一批全国正面典型案例。
“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日常,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有效的祁连山保护常态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责任清单化、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切实推动祁连山由‘乱’到‘治’再到‘美’的转变。”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张如海告诉记者。
据了解,甘肃省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13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10项。白银市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入选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组织实施第二轮第二批、第三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和省属国有企业(白银公司)督察试点,统筹开展了河湖长制专项督察。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先后排查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78个,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776起,实施“五类案件”45起,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成效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对于甘肃人来说早已不是“奢侈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此,甘肃继续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健全完善研判、调度、通报、帮扶、预警、约谈等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图片、激光雷达走航监测、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科学分析查找空气质量反弹原因;对水环境质量恶化及不达标市(州)和部分污水处理设施未达标市(州)启动预警通报,完成128个已批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矢量信息审核和数据更新,启动“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攻坚和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排查;加强“一住两公”类重点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启动历史遗留无主矿区废渣排查整治。
同时,推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顺畅运行,持续推进并完成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开展以闲置、废旧放射源及零散放射性废物核查为主的核与辐射领域安全排查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加强放射性废物入甘的监督检查和监测工作。积极协调争取国家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项目落地,筑牢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根基。
此外,坚持严新细实抓好安全防范工作,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责任,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省级督导检查,加强尾矿库生态环境问题和环保设施安全管理,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密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规划发展处副处长王涛介绍:“2022年以来,我们全力争取中央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资金及政策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全省组织谋划并申报102个项目纳入中央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涉及总投资26.83亿元。2022年下达中央资金预算25.6682亿元,同比增长58%,2023年已提前下达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20亿元,同比增加40%。
据悉,甘肃省生态环境部门2022年审批(备案)环评项目12609个、涉及投资14478.567亿元,省列重大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完成率达到86.8%、89.8%,同步指导剩余项目编制环评报告。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圆满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发放和清缴工作。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落地落实,划定842个环境管控单元。与兰州市签署“强省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关于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意见》。深化“放管服”改革,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
其中,兰州、金昌、天水、兰州新区等4地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甘肃省为西北地区获批最多的省份。张掖、白银2市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天水市清水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陇南市两当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奋进新征程,开创新局面。今年召开的甘肃省两会描绘了全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明确了2023年“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的目标任务。
据甘肃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今后五年,一方面,甘肃将加快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打造以兰州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经济圈,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今年,甘肃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强化“三线一单”环境空间管控,从源头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巩固深化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抓好常态化监管。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做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守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生态环保重大项目。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形成符合省情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农村环境整治的“甘肃模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