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原创评论:“和美”乡村要和善有爱,更要和谐美丽

时间:2023-02-17    来源:中国环境APP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不仅丰富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进一步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更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发展始终聚焦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主题。无论是宜居,还是宜业,落脚点都是和美,和美贯穿在乡村建设整个过程中。宜居乡村,就是适合乡村居民生活的乡村。包括衣、食、住、行、购物、交往、娱乐等诸多方面。概括起来,那就是:住房舒适、整洁卫生、生活便利、办事快捷、方便交往。宜业乡村,需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涵盖乡村建筑业、物业与老年服务、民俗经营、乡村文化建设与服务等乡村就业新业态。美丽的本质特征在于和谐。和美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讲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弘扬“和善有爱”的道德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农业的绿色发展优不优,不仅事关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事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要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科学划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推进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以良好生态促进产业兴旺。要推进产业生态化,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要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推进生态产业化,立足生态优势,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因地制宜选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丰富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农事体验、研学科普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生态产品供给、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增添乡村发展动能、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广阔空间,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实现自然资源不断增值,让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如,广元市培育打造茶叶、猕猴桃、露地蔬菜、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有机产业,茶叶、猕猴桃、露地蔬菜等认证面积超过6.5万亩。全市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91张,获证组织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证书数量列全国第11位、全省第1位。积极开展苍溪有机猕猴桃、朝天有机核桃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切实做好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文章,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风貌,也关系到乡村对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吸引力,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着眼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为美丽宜居乡村打下干净整洁的坚实基础。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苍溪县围绕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已累计投入资金近4.5亿元,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7.4%。朝天区因村施策,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对居住分散农户、新(改)建厕所户配套建设三格化粪池,将生活污水收集到三格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对乡镇场镇、中心村等区域建设污水处理站(点),附近周边农户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对较为集中的聚居点建设100立方米大型三格化粪池,通过厌氧发酵后进行还田;对3-5户或5-8户改厕后,集中联户建设30立方以上的三格化粪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农户闲置、废弃的沼气池进行维修改造,经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统筹考虑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村庄发展。同时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更是饱含“和”的基因。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传承和发扬乡村“和”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赋予其现代化的新内涵。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善治和谐乡村。要厚植文化自信,创新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人心凝聚起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既要巩固、提升、优化乡村的原有自然风貌,留住历史记忆和美好乡愁,又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扬乡村传统“和”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善治和谐乡村。在广袤乡土大地上绘就宜居宜业和美新画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