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本报评论:基层督察整改,干得好也要说得好

时间:2023-02-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日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已全部向社会公开,各地正在扎实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有些地方在推进落实整改上涌现出很多好的做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不少人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获得群众纷纷点赞。然而,在督察整改成效宣传方面,这些地方明显上热下冷。很多基层地方要么闭口不谈,要么惜墨如金一笔带过。

干得好为什么不愿说?症结在哪里?笔者分析往往出于以下几种想法。

一是没有想法。基层面对繁重的任务,尤其是各种考核压力,有些工作被不同程度弱化、边缘化。在很多人看来,整改成效宣传属于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伤大雅,往往顾不上,也看不上。还有地方认为,被督察组点名的才是大问题,交办的信访都是小问题;大问题没有,小问题拿不上台面,高不成低不就,没什么好说的。除了主观动力不足,有些基层地方在生态环境宣教方面能力不够、人员不足,也是明显的制约因素。

二是担心“踩雷”。督察整改工作政治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况且,很多督察交办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牵涉多方利益,纠缠各种矛盾,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很难说没有“地雷”“暗桩”。如果公开对整改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就是相当于把相关工作放到了聚光灯、放大镜下,一旦被恶意炒作放大矛盾,就是惹事上身、吃力不讨好,所以宁可无功,也不能出错。

三是害怕翻车。督察整改工作标准高、要求严,有些地方在整改中没有下真功夫,啃不下“硬骨头”,问题整改不严不实,甚至敷衍应付,弄虚作假,存在各种硬伤,根本经不住群众质疑、社会监督和历史检验,一心只想蒙混过关,哪里还愿意公开宣传?

笔者认为,督察整改成效应该宣传,而且应该宣传好。整改成效宣传是维护督察工作权威、让人民群众体验到督察制度红利的重要手段。各地应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整改成效宣传作为督察整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统筹部署落实。

通过正向激励,让整改成效宣传见好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规定,对整改成效突出的,及时形成正面典型案例并进行宣传。各地应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将整改成效与综合考核、生态创建、资金分配、政策扶持等进行挂钩,鼓励宣传展示。

通过容纠并举,为整改成效宣传解除后顾之忧。在整改成效宣传方面既要大胆容错,又要及时纠错,一旦后续出现负面舆情、问题反弹等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分类对待。对于出于公心、积极作为、敢于尝试的,尽量做到包容和化解,并努力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涉及违法违纪行为的,或者严重弄虚作假的,坚决零容忍。

做好整改成效宣传,以小见大,以点及面,围绕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琐事,选取一批整改质量较高、综合效益良好、群众广泛认可、具有推广价值和综合示范效应的整改优秀案例,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