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建章立制、重点攻坚、数字智治!绍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时间:2023-02-27    来源:中国环境APP   

“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近日,绍兴2022年空气质量指标数据发布:国控点PM2.5浓度29微克/立方米,完成省定、市定目标,位列全省第9位。

绍兴治气工作行稳致远,离不开蓝天保卫者们的“抠”:一年365天,每天都不放松;每个点位、源头,环节,都想争取“一微克”的空气质量改善。正如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方林苗所说:“这片蓝天,是全市上下所有治气工作者闯过一个个难关打下来的。”

为何“抠”?因为如果把治气比喻成绘图,那画笔精度就是“一微克(μg)”,换算下等于0.000001克(g)。别看它小,24小时PM2.5平均值超过75μg/m³就是轻度污染。

所以在蓝天保卫战中,“抠”是必须掌握的战斗技能。近年来,绍兴市通过建章立制、重点攻坚、数字智治等组合拳,真真实现了一天一天进步、一微克一微克突破。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蓝天保卫战

从气象、地形、产业结构上看,绍兴大气污染防治存在“先天不足”。“全国三分之一的纺织印染产能集中在绍兴城市北面,南高北低的地势加上秋冬季偏北风,污染物很难扩散。”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绍兴建设项目陆续上马,扬尘问题亦是考验。

为了满足群众对优良空气的向往,绍兴并未“破罐子破摔”,反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28.2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域被评为省清新空气示范区。

工业废气治理是绍兴的“老大难”。这些年,绍兴全面实施印染化工行业跨区域集聚搬迁,推进传统重污染产业“一园式”发展,并摸索出全面排查、全速推进、全员参与、全域治理的“四全”模式。

绍兴市还以协调联动为依托,强化政企联动,积极营造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企业施治、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尤其是以精细管控为突破口,按照“一点一策”原则组建8个工作专班,并综合运用日常巡查、专项督查、驻点帮扶、约谈通报等手段,各方力量空前团结。

数据显示,2022年绍兴累计实施333个VOCs治理项目、完成18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10个产业集群综合治理,建成2座总处置能力为4.6万吨/年的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淘汰高排查柴油货车562辆、更新新能源叉车替代461台……绿色发展、高效治理的能力大幅提升。

数字赋能努力打造大气治理新模式

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下,数字智治已成为强化监管质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绍兴一直以数字改革为牵引,努力打造全量感知、精准研判、多跨协同、闭环管理的大气治理新模式。

2021年,绍兴就开发了全省首个扬尘监管小程序——“绍兴蓝天”应用场景。目前,小程序已录入扬尘源共1667个,巡查107万(次),发现问题2.7万个,完成处置2.4万个。

2022年,绍兴市又承接“浙里蓝天”试点,构建“1+8+4”,即一个总驾驶舱,8个省级场景,4个市级场景的总体架构。目前1+8的省级场景基本开发完成,“电子围栏”“环保电眼”“高空瞭望”“扬尘在线”等具有绍兴辨识度的特色应用成效明显。

如“环保电眼”建设方面,绍兴已覆盖1327家企业,基本实现排污许可证内企业全覆盖,涉及设备总数10676台,其中产污设施6675台、治污设施4001台,选取治污设施与生产设施同开同启、匹配运行和限产停产三个方面设开展监控。

而“电子围栏”可对绿、蓝、黄、红4类非道机械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高排放非道机械禁用区预报警管控。截至2022年底,绍兴全市累计完成5347台存量机械的定位安装联网工作,有力破解了非道路机械监管在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难点痛点。

多举措巩固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成果

治气不能停。2022年刚结束,绍兴蓝天保卫者们已打响了2023年的新战役:1月1日,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就开了一场动员会,明确并部署了新一年的重点工作。

根据计划,绍兴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五个率先”目标,进一步巩固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成果,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支撑,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具体包括:

坚决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秋冬季颗粒物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围绕工业企业分级提级、VOCs深度治理、老旧移动源淘汰、扬尘数字监管、秸秆精密智控、道路深度保洁等专项行动,努力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

持续完善治气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乡镇空气站点标准化改造提升,推进工业园区光化学组分监测网络建设,推广使用走航监测和无人机巡查等问题发现手段完善,开展臭氧来源解析、生成机理、主要来源和传输规律的研究。

迭代优化“浙里蓝天”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各个场景的实战应用,以数据流改造业务流、决策流、执行流,推动各领域核心业务全覆盖、应用场景一贯到底、系统基础能力提升。

全力以赴保障亚运会环境空气质量,做好会前攻坚和会期管控,确保亚运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这场“家门口”的体育文化盛会站好岗、尽好责,以天蓝水清的优美环境为亚运增光、为城市添彩。

持续深化涉气问题交办督办、限期整改、考核通报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属地责任、牵头部门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让人们可以仰望星空,看得到天蓝气净、繁星闪烁。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