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1月
1995年,爱情电影《廊桥遗梦》上映。这部改变自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同名小说的电影,将廊桥这种美好的建筑与爱情一起带到了世界观众眼前,同时,也让距离电影中的虚构世界十分遥远的泰顺人重新发现了自己家乡已经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廊桥。从此之后,当地人口中的“柴桥”“蜈蚣桥”“虹桥”“风水桥”“桥屋”有了一个既统一又优雅的名字——“廊桥”。
地处浙南闽北交界处的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这里现有唐宋明清各式古廊桥33座,新建木拱廊桥二十多座。在这个山清水秀之地,村落溪流之上雄踞的廊桥作为一种过往时间中的物质文化遗留,既古老,又神秘。它们是乡人日日行走的交通设施,同时又与地方民俗与精神信仰密切相关,天长日久,已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割舍不掉的一种精神依托。
在发现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语境中,寻访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发掘廊桥背景中具体的人充满精神意义的生活,讲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鲜故事,无疑已成为当代作家的一种使命。而作家周华诚的新著《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正是这样一本适时浮出水面并弥补空白的好书。笔底华章写诚意,心随流水到廊桥,该书的目的,在于通过亲身寻访与沉浸式体验,去揭示或者说首先去诚恳地发现廊桥作为一种与时间共存的物质存在,在泰顺乡民日常生活之中的精神意义与文化价值。
作为一部意欲深刻发掘泰顺廊桥之美的散文著作,作者并没有连篇累牍地去照搬已有的廊桥研究资料,也没有浓墨重彩、纤毫毕现地去工笔描绘廊桥的风景状貌,而是化身为一个远路而来的寻访者,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探访廊桥,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进入现场去体验廊桥,同时又从以古廊桥为背景的保护、修复、传承故事中,凝视当地人久远而坚定的精神文化信仰,最后又从廊桥信仰中回返到“人”的日常。在这一寻访之旅中,廊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与共同情感的存在意义也便展现无遗了。
从“人”出发去写廊桥和廊桥文化,这是《流水辞》一书的主要内容。但从这一角度切入却并非一种无意识的误打误撞,相反,它是作者深入思索后的自觉选择。这是因为,桥作为一种建筑,自古便与人相关。无论是修桥的人还是走桥的人,无论是此岸的人还是彼岸的人,都因桥而相遇而连接在一起。桥并不遥远,它就在人的近旁。而发掘廊桥之美,舍人而绝无他途。
正因为此,作者才山高路远,不遗余力,由人而遇见桥,由人而发掘廊桥既古老又隐秘的美,又由廊桥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呈现出人延续不绝的文化信仰与共同情感。至此,廊桥作为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存在,立到了纸上,可供千万读者瞻仰与揣摩。由此看来,《流水辞》一书的写作,也像是在意识之流上造一座文字廊桥,将无数陌生的有缘人,渡向山环水抱的廊桥之乡,带往廊桥掩映的历史文化的深深处。
与这一内容需要相符,作者也像一个修桥人,以穿插别压、榫卯嵌合之术苦心营造了全书的结构。全书九章:第一章“旧时光”就像一个楔子,以同学包医生的记忆轻松自然地打开了廊桥之门,将读者带到薛宅桥近旁,初识廊桥风雨。第二章“桥头的茶馆”,以90后双贵在北涧桥头的茶馆日常,拉开了廊桥文化生活的序幕,同时见出泰顺作为廊桥之乡的独特生活氛围。第三章、第四章“一桥一生”与“时间的消息”,正戏开场,在与廊桥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活脱脱地写出了廊桥修造人——绳墨董直机、曾家快师徒及吴学养;廊桥讲解员毛素秋、廊桥文化专家季海波、廊桥文化展厅筹建者周老师、廊桥爱好者尤静静夫妇以及作为守桥人一生守护在廊桥畔的雷婆婆、蓝振成母子。这些人物的塑造,让廊桥因具体嵌入人的生活而富有了逼真的血肉感。第五章“任是东流去”,以三条桥的营建年代和技术价值入手,管窥泰顺廊桥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地位,同时又以一场当代“三条桥保卫战”,提出廊桥历史文化保护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第六章“致流水”,作者作为一个廊桥寻访者浮出水面,走到桥头,亲自诉说自己寻访廊桥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这一章中,有月光下的碇步,有桥头幽幽吹奏的尺八,有凝视中无尽的廊桥乡愁,可视为全书中最富诗性也最具质感的部分。而从廊桥往深处再走一步就是人的信仰,同时也是生活日常中更神秘也更为宽阔的情感记忆。这就有了第七章“廊桥之神”,写与廊桥相关的民间神祇与民风民俗。而从廊桥迈出去的这一步再退回来,就是人在信仰之外的生活烟火,是日常的茶与食,这也就有了第八章“山水桥间一席茶”。最后是第九章“廊桥相见”,这一章就像一曲交响在抵达尾声前的一个高音,同时也像一座廊桥在圆桥之前最为关键的那块木板,由两位因廊桥而相遇相恋、相厮相守的爱人——钟晓波和海沙郑重嵌入。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封闭式的结束,而是一种面向广阔世界的深情开启与呼唤,以邀请更多有缘人历尽千山万水,廊桥相见。
这种因人而生,又因人而设的结构,真正落实了作者“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我围绕廊桥,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的初衷,最终达到了以人为镜,见出桥来,又以桥为镜,照出人来的写作目的。
《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一书说到底,是一部写廊桥文化的著作。在如今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写作氛围中,警惕并避免“文化口红”式的轻薄书写是所有写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具体到廊桥,正如学者萧百兴所说:“泰顺廊桥并非只是一座结构理性论述下单纯的实质功能或结构安全之桥,而是一座在社会日常生活空间中被兴造出来的意义之桥。”如何基于具体的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场景,超越工具理性与文化皮相,写出活生生的当代空间中的廊桥文化意义,是《流水辞》这本书在写作态度和技法方面遭遇的最大难度,也是其在面世之后可以深入讨论的价值。而周华诚从具体的人出发,深入现场,并以沉浸式体验独抒性灵的写作方式,无疑是一种既重要又独特的宝贵个体经验。但这种经验又是属于他个人的秘技,正如那封存在廊桥构件中的榫榫卯卯,值得传承与研究,但又无法轻易被模仿。
而从语言上看,《流水辞》一书静水流深,平淡之中携带巨大的情感力量,让我在阅读中激动了多次。而更令我惊讶之处,还是它真正的简洁与素朴。
正如廊桥的修造不用一根铁钉那样,作者在本书中似乎也刻意拒绝繁复与纤秾。在连续三次的阅读中,我能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短句的信赖以及对长句的拒绝——除了直接引用,书中几乎没有超过二十个字的句子。作者惯于使用的,是“44667788”式短句,这些既笃定又家常的句子是富于形式感的。如果多花一些工夫去凝视,会发现它们完全像一套既一目了然同时又因富有变化而讳莫如深的语言密码,而其使用的秘诀,全在作者写作时的吐纳气息。
从语言的手法来看,作者似乎正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对修辞的依赖。作为一部散文集,他在全书中竟然没有使用第二个比喻句——全书唯一的比喻,是将溪水中依次排列的石碇步喻为琴键。我把这种极简的朴素风格,理解为作者的语言自信,同时,也视为一种高度自律的语言自新——从作者的写作序列来看,他在以往的写作中曾是迷恋过修辞的,但超越以往对语言修辞的依恋,一步一步以简洁的词句直达事物的内在之光,发掘并呈现其真正的本质力量。这显然可视为他对语言与写作二者之间关系理解的进步。而在这种由繁华归于平淡的语言变革中,作者语言的韵味一以贯之且更为鲜明。
在我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认真阅读中,《流水辞》这本书本身也正像一座架在生命之水上的无形之桥,连接着我不同时刻变动不居的生命。而书中的那些携带风雨气息的文字,则保留了我特定时刻的呼吸,刻意的凝视,以及指尖翻动书页时的温度。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