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来源:中国环境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副会长、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再次踏上履职之路。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怀平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围绕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累计提交22个建议和3个议案,都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和有效采纳。
连续两届当选,刘怀平代表此次赴京履职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准备了怎样的提案建议?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副会长、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 受访者提供
加快培育壮大环境服务业
刘怀平代表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今年他为全国两会带来了三份建议,依然聚焦自身熟悉的领域,分别是《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环境服务业,推动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在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推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示范应用的建议》。
就《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环境服务业,推动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刘怀平代表认为,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主要包括环境咨询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环境基础设施运维行服务、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服务等。2021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达1.2万亿,占61.5%,但这其中90%是传统的施工、安装与建设。可以说,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
“目前,专门支持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文件还较为缺乏,环境服务业企业多但普遍小而散,与传统环保装备制造业相比,环境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刘怀平代表表示,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
对此,他建议,应制定环境服务业整体发展规划,政府资金要从支持排污企业转向更多地支持环境服务业企业;同时,培育综合环境服务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制定保障环境服务业的专项金融政策,解决环境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强化环境服务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刘怀平代表曾建议,鼓励钢铁企业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近年来,钢铁行业提高绿色能源比重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
此次提交的3份建议中,刘怀平就有两份关于钢铁行业。
刘怀平表示,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9,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促进钢铁企业节能降碳,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自2021年以来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的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其定义为钢铁极致能效工程,是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两大工程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
刘怀平代表认为,推进钢铁行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工程,有利于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有利于推动行业提高整体能效水平,对钢铁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他建议,钢铁企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引导钢铁企业全面对标找差距。鼓励钢铁企业以国内外先进节能降耗技术为标杆,结合新发布的《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查找差距与不足,制订明确的达标行动方案,积极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装备的实施应用;充分发挥钢铁行业协会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审核企业能效指标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对企业的相关问题给予指导;总结节能降耗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组织能效优势企业进行对标经验分享,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能效对标和节能工作。
二是建立能效达标监管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监管与评价体系,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计量、报告、核查和评价工作;加强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日常监测,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监督问责机制;对极致能效标杆企业给予表彰与奖励,并在全国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挥极致能效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未及时开展能效达标的企业,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年度各类评奖,其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暂停核准和审批。
三是加强极致能效技术攻关与推广。针对极致能效工程行业共性难题,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围绕数据驱动智慧能源、低温余热与副产煤气高效利用、绿电及储能技术、节能降碳新材料等难题协同研发攻关,开展前沿技术产业化试点示范;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在钢铁行业炼焦、烧结(球团)、高炉、转炉(电炉)、轧钢等工序推广与应用,持续提升钢铁行业系统能效水平。
四是鼓励钢铁行业建设智慧能源集中管控系统。鼓励钢铁全行业推进智慧能源集中管控系统建设,加强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孪生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在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应用和实践,实现供电、发电、燃气、供水、氩氮氧、压缩空气等能源系统的数字化管理,逐步形成以系统高效、经济运行为基础,以系统节能降耗为目标,协同推进物质流与能量流网络的动态调控,全面驱动钢铁能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五是资源向极致能效达标企业倾斜。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钢铁企业在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奖励或补助;对能效达标企业不限产、少限产;在税收减免、绿色产品认证、项目申报等方面向能效达标企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对极致能效工程中形成的重点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五年履职回顾
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的刘怀平,在履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时间里,累计提交22个建议和3个议案,其中有14个建议是围绕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我国环保产业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环保产业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性和产业痛点,重制造、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重投资、轻运营,科技创新深度不够,产业链宽度长度不够,许多环保材料与技术成为关键“卡脖子”。刘怀平指出,在全球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产业互联网是做宽做长环保产业链的战略路径。
2018年,《关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建议》《关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关于在环保领域推进第三方治理的建议》中,提出在环境污染治理整体工作中,实行专业化分工,引入第三方治理,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9年,《关于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关于在环保领域推进第三方治理的建议》中,针对第三方治理仍存在处理能力不足、法律责任未明确、缺乏有效监管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第三方治理的法律地位,明确排污企业及第三方治理企业相关法律责任,构建第三方治理相关市场准入机制及退出机制,将第三方治理纳入政府绿色考核范围。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第三方治理有法可依,真正落地。
2020年,《关于扩大环境治理信息公开范围的建议》《关于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产业园区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中,提出进一步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主体和范围,推动环境数据共享,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公民环境参与意识;加快生态环境领域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综合管控信息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立实时监控、科学分析、智能决策、高效管理的智慧环保新途径,提高监管主动性和环境治理精准性,形成以监测网络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新业态。
2021年,《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我国生态环保综合治理能力的建议》《关于强制工业排污企业实行环保设施第三方运维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监测监控领域的应用;制定《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行维护行业标准》规范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行维护市场;在政策上支持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从环境设施智慧化升级、运行工器具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智慧化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环境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实现行业知识共享、设备故障的预警预测、环境基础设施运行成本降低以及环境监管溯源等。
2022年,《关于持续培育壮大环保产业的建议》、《关于加快“5G+工业互联网”在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中应用,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建议》《关于鼓励钢铁企业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议》、《关于有序推进环保基础设施第三方专业化数字化运维的建议》中,提出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施策,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机制、政策、营商环境、竞争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加快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是环境综合治理突破自身技术“天花板”的最佳路径;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有效减少,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原题: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怀平,将为产业界发出哪些最强音?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