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为在全国政协首次亮相的“环境资源界”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多年来一直关注气候变化领域。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兴赢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张兴赢告诉记者,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持续,气候风险不断上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风险将增多且更加难以管理。”
“中国因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而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人口和基础社会设施等大量聚集的城市,频发的城市热岛和内涝等给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愈发凸显。”张兴赢指出,适应气候变化是减少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的重要措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可以减轻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损失。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
然而,当前国际上适应措施多为小尺度、碎片化、增量型,有些措施主要针对未来近期的气候变化风险,很难应对长期风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适应气候,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然而相比于温室减排等减缓举措,过往我们对‘适应’工作依然不够重视。郑州特大暴雨、连云港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凸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风险问题,都市圈发展规划需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张兴赢说。
2022年我国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将涉及陆地、海洋和生态系统转型,城市、乡村和基础设施转型,能源系统转型等。张兴赢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了适应气候工作几乎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此外,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指标的缺失也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变得艰难而缓慢。“但也正因此,呼吁重视城市适应气候的工作才显得更为重要。”
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意味着要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上未雨绸缪,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和弹性,也意味着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等,同时需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认知。这些适应行动需要对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而这又是建立在气候监测系统建设、气候适应理念更新、强大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之上的。
为此,张兴赢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早期预警以及适应措施的监测评估。在“双碳”目标下,我国需继续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提高减缓和适应的协同效应,需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早期预警,提升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实施效果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多部门跨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和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要完善城市保障基础设施安全指标体系。强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水资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设施的影响研究,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相关行业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完善城市暴雨、大风等相关工程建设与防范标准,提高沿海城市海平面变化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等,提高城市韧性。
三要提升城市气候风险综合应对能力。推动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接,强化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发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适应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气候风险精细化管控和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气候变化对城市人群健康等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加强对相关急、慢性病的防范和适应能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加强公众自我防范意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技能。
四要提升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气象精准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风险预估能力,推动构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和深化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发展网格化、智慧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技术,提升城市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