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两会话产经 | 生物质发电减排潜力巨大 李寅代表建议优先纳入CCER 但尚缺减排量核算国家标准

时间:2023-03-09    来源:中国环境   

IMG_6163.jpg

生物质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乃至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绿色能源结构替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发电为主。生物质发电作为绿色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城乡有机废弃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县域能源结构升级、推动减污降碳、振兴乡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由于生物质发电补贴拖欠、支持政策摇摆不稳定、不到位等因素,我国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运营艰难,经济状况欠佳,急需通过碳市场、碳交易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经营状况。”3月8日晚,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举办的两会代表建言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在线研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作上述表示。 

李寅.png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集团董事长 李寅 

建议优先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纳入CCER

“当前,生物质发电项目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项目收入主要依靠电价收入。然而,电价补贴拖欠、增量项目未能及时纳入补贴名录,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李寅向记者表示。

根据调研,目前,生物质发电存量项目补贴拖欠时间长达三年以上,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未支付补贴总额约400亿元,约有50%生物质发电项目因无法支付燃料款影响正常运行。

“优先将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纳入CCER,可以缓解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存压力,缓冲补贴拖欠问题。”李寅认为,电价补贴拖欠问题已经是生物质发电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对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生物质发电减排项目纳入CCER市场后,通过碳市场和碳交易可以获得额外收入,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现金流,维持项目运行,也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存量发电项目补贴拖欠问题留有缓冲。

李寅指出,纳入CCER市场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更好体现生物质能的生态能源价值和民生属性,产业发展也将以传统“售能”盈利模式逐步转变为“生态价值+售能”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能体现生态能源的“生态价值”,同时又能使生物质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他说。

生物质发电的减排潜力如何?

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的统计,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6.74亿吨,折合标煤约8亿吨。其中截至2021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8.65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34亿吨,可利用的林业三剩物总量约3.5亿吨。

截止2021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131.9万千瓦,相等于两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1623.3万千瓦,可处理各类农林废弃物超7000万吨,替代约5439.6万吨标煤,减排CO2达1.28亿吨。

“当前,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10%。大量生物质资源弃之不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反过来又严重污染环境,加剧温室气体排放。”李寅预测,到2030年,若县域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达到40%(目前仅为10%),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亿吨。

尚缺乏减排量核算国家标准和规范

“生物质发电项目纳入CCER市场,一方面需要等待市场重启,另一方面还暂时缺乏减排量核算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李寅向中国环境报记者表示,我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此前是通过CDM项目参加碳市场,并且通过对应的项目方法学作为参考。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原有的基准线、场景发生变化或者存在不适合的情况,为此需要着力推动建立生物质发电减排核算的国家标准体系,为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入CCER提供依据和支撑。

据他介绍,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减排方法学比较复杂,如监测、报告、核查等,同时项目类型也分布较广,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生物质资源来源、类型、数量、运输方式等。

“这种多场景、多种类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困难。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生物质发电的数据监测统计体系。”李寅介绍。

“根据CDM碳减排方法学测算,生物质发电一台3万kW机组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约30万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表示,为能够在CCER市场重启后推动生物质发电项目优先纳入进来,他们正在联合相关院所和机构,组织编制生物质发电及热电联产减排核算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尽快在技术层面打通我们生物质发电产业进入CCER的瓶颈问题。

张大勇.png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 张大勇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