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中国教育报一则报道引发热议。春日里,百花绽放,草长莺飞,不少老师带着学生感受春天,走进大自然。
浙江诸暨。语文老师上课时拿着一只风筝走进教室,“今天天气比较好,所以今天语文课不上了,我们就去放风筝。”同学们欢呼起来。
四川成都。一老师上摄影课时发现学生一直盯着窗外的油菜花,就把课堂挪进了油菜花田。
网友纷纷点赞、留言。“这才是快乐的童年。”“如此生动的教育,如此有人情味儿的学校和老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孩子们太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让孩子亲近自然是教育中的必修课。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临患自然缺失症的风险。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会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自然缺失症得到医学界的证实。研究表明,孩子户外活动的机会少了,五官感觉上的刺激和肌肉运动的感受都会减少,会使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迟缓和感觉异常,同时,还会增加孩子肥胖、近视等风险。此外,适宜的户外活动能够让儿童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得到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户外活动不仅可以放松孩子身心,也能留给孩子一段珍贵的回忆。多年之后,笔者回忆童年生活,很多化学公式还给了老师,复杂计算再也解不出来,但春游时在麦浪中欢笑、在阳光下奔跑的画面仍记忆犹新,像金子一样闪光,帮助笔者扫除人生中时而出现的阴云。不好的童年要靠一生去治愈,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童年的快乐回忆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带领孩子来一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给孩子五光十色的童年,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和礼物。
在笔者看来,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换个地方、换种方式学习,效果可能更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只有见过初春黄中泛绿的青,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用笔之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只有感受过春风里恣意玩耍,才能体会全诗洋溢的欢乐的情绪。“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只有感受过秋冬季自然的凄清寂寥,才能理解作者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看自然、看世界就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本学习的重要补充。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老师、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户外机会,在孩子在自然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