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从书本、网络上认识自然,不如多到自然中走走

时间:2023-03-29    来源:人民日报   

不久前,几则关于“熊孩子”面对动物行为失当的新闻报道集中出现。前有江苏无锡一男童在动物园追打孔雀,后有云南昆明一对父母带着孩子试图强行将海鸥塞入瓶中带走。新闻中的两个孩子对动物表现出好奇,却在行为上实施着伤害,着实让人痛心。

孩子的行为是所学知识、所受教育以及环境熏陶的综合映射。在这个数字时代,孩子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渠道日益多元。书本、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早已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接触,成为大部分孩子认识自然世界的最主要通路。但媒体技术非但无法取代现实世界的接触,而且“虚拟在场”的状态还可能带来儿童认知上的偏差。通俗来讲,就是我们通过媒体的传播,认识孔雀、海鸥的样貌和性,却无法隔着电子设备的屏幕对这些可爱的生物产生更多的共情,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误以为它们也和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形象一样,可以肆意触摸、踩踏甚至蹂躏。

从积极角度去看,媒介技术很好地突破了孩子认知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无论是远古时代的恐龙,还是千里之外的热带雨林,不管是生禽猛兽,还是奇花异草,孩子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看到、听到甚至感受到,从而拥有更多相关见识,更早地建立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爱护自然的种子,必须更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万物皆有屏”的当下,如何注重对“人”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回归真实生活,向善向美,这是现代生活与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究其本质,是需要正视自然、科技与人性的交融与共生。

正如科技已经浸润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正确感知生命、认识生活、了解自然,建立保护生态的意识,需要日常点点滴滴的熏陶,而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课件之中。

前文提到的两则报道,还有一个令人愤怒、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劝阻,甚至还参与其中。由此更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理解世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从来离不开家庭。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家长不一定在微观的知识、具体的技能层面对孩子进行太多指导,但始终要明白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起点,用观念和行为影响孩子。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家长应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带领孩子感受自然,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在被电子信息包围的现代生活中,家长们不妨也尝试着和孩子一起,从虚拟世界的刺激和精彩中走出来,脚踏实地,在这片坚实美丽的土地上走一走,闻一闻植物的气息,听一听动物的歌唱,和孩子一起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丽、呵护这个世界的美丽。

原标题:在孩子心中种下爱护自然的种子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