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实现“蓝碳有价”还需要哪些努力?

时间:2023-03-29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月28日,全国首单海洋碳汇(蓝碳)拍卖在浙江宁波落槌。近两年,全国已有数笔海洋碳汇交易成功。海洋碳汇基数庞大,碳汇交易潜力巨大,但应看到,目前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仍需向纵深推进。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海洋碳汇可利用空间远超森林、草地、耕地等陆地碳汇空间。

那么,如何让“蓝碳有价”?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碳汇开发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发展海洋碳汇作出部署。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倡议”,围绕核算与方法学、碳汇交易项目建设、交易服务平台设立、质押抵押、碳储量基础调查等方面,在广东深圳、海南海口、福建厦门、山东威海等沿海城市进行了试点探索。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也于今年正式实施。这些工作为开发海洋碳汇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的时代机遇,另一方面仍需直面碳汇价格呈现非市场化特点、成熟公认的标准和方法学尚未完全确立、海洋碳汇产权权属不明晰等挑战。

构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需市场、政策、技术“三位一体”纵深推进。首先在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中,应与现有碳交易市场保持一致,并不断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模式。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应鼓励控排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行动,以此抵消部分减排量,既为超排企业提供履约路径,也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供资金。最后是加强海洋碳汇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实现科学研究和技术的突破。可以认为,科技创新几乎是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破解发展难点的“通用解”。

原标题:实现“蓝碳有价”仍待交易市场完善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