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万物皆可拆?“拆解装裱师”走红网络背后……

时间:2023-04-02    来源:广州日报   

95后女孩林西通过拆解不同的旧物,让那些精美的零件得以被看见,“它们绝不是破铜烂铁”,背后记录着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拆解装裱师”,林西将人们钟爱的旧物的零件一一拆解,之后再进行设计,实施装裱。一件旧物就这样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装置艺术品。自2019年开始做拆解装裱师至今,林西已吸引200万网友的关注。(3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纵观历史,“落红不是无情物”“一片冰心在玉壶”经久传唱;横跨中西,叙事风格的雕塑、壁画矗立永恒。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人文背景下,通过物品抒发情感、记录日常,都是大众长久以来的生活惯。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装裱技术原本多用于书画作品的美化或保护修复工作中。而与传统书画装裱的平面呈现不同,旧物拆解装裱并不是简单地将物品平铺,而是融入了“拆解装裱师”对于物品属性及背后故事的综合构思。这些装置艺术品既具备其他收藏品视觉上呈现的美感,又兼备物品背后内容的叙事,极大迎合了当下青年群体情感消费的市场需求,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青年人为何“心水”于拆解装裱?一方面,是情感价值需求的推动。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增长。因此,明星经济、游戏经济、宠物经济等众多依托情感消费而产生的市场日益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赛道。当更多个性化情感需求逐渐出现,更多小众、冷门职业也就由此催生。另一方面,保存实体物品,亦是数据时代的“逆行”。当下,数字化生活让公众的日常记忆以数据形式保存在虚拟空间中,也加重了部分群体对实体物品的珍视与爱惜。于是,有人执着纸质书的阅读;有人沉迷拍立得照片呈现的“唯一”;有人将故去亲人的衣物做成“思念熊”陪伴留存……各花入各眼,那些被拆解的旧电子产品,在“喜爱者”眼中,表达着他们对技术发展的推崇和青春的缅怀。

除此之外,“拆解装裱师”走红网络,同样凝聚着部分人对于小众职业、冷门职业等多元化就业领域的支持与肯定,“万物皆可拆”实则处处总关情。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