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来源:中国环境APP
不久前,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们来到“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调研。作为评论员队伍的新手菜鸟,第一次参加特约评论员会议就能够和各位妙笔生花的评论前辈们一起到余村“朝圣”,深感荣幸。多年来,余村不仅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景观和建设规划令人叹服,而且在细节点滴中体现出的科技含量也令人惊喜。
在村口“欢迎”大家的是一个头顶太阳能电池板的垃圾箱。太阳能供电支持着垃圾箱投放口的感应开关和垃圾箱装载的GPS定位与数据传输系统,垃圾装满时会关闭投放口并把垃圾桶定位发送给保洁人员。而且这里的垃圾分类是全过程封闭,例如餐厨垃圾有直接的专用车运到处理厂,从前端到末端全过程都不用担心混入其他类型垃圾。
沿着两山大道向村里走,进入一座竹子搭建的“大凉亭”,这座名为“花海竹廊”的全竹建筑是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的作品。竹廊的三个通道朝向花田、荷塘和民居,用古典式园林方法,把一条直线的通过式道路变成了移步换景,竹廊出入口成了古典园林景框。当天的天气有些闷热,进入竹廊却感到凉风习习,竹结构既能降温又能零排放,体现在传统智慧中的“高科技”令人格外舒适。
余村公园里有一片被称为“院士林”的榉树林,2017年13位院士到访余村新手种下。院士林中还有一棵科普“树”,“树叶”是科技创新和科普的金句。有点遗憾院士林中还没有生态环境学科的院士种下的树,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
“两山”展示馆正中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余村各种产业数据的实时情况。数字化促进产业发展在余村已经展开了丰富的实践。安吉农业数据仓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成了从农田到手机app的互联互通、一键联结。
行至普通农家,墙外下水道上贴着标牌:洗浴水、餐厨水、洗涤水......已经完成了全村雨污分流系统建设的余村,很用心地为不同下水道做了标记。标牌并不起眼,不是向游客展示的,而是能够帮助使用下水道的村民们分辨清楚不同下水道的用途,知其所以然,雨污分流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绿色科技支持着余村走向兴旺。科技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有宏大叙事,更有从乡村土地上的每个角落中都能发萌发的科技创新生命力,滋养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土壤。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