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9 来源:中国环境
“哇,这个瓜太甜了!”“瓜皮真的像纸一样薄,掰开就能吃!”“这瓜还带着一股清香味呢!”……
5月1日,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二张曲村的儒源小镇,迎来大批游客入园采摘果蔬。在纸皮西瓜大棚外,不少游客迫不及待地品尝起刚采摘的西瓜,香甜的口感让大家连呼过瘾!
过去,当地农户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较低。近年来,息陬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引进儒源春秋耕读文化体验园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迈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依托生态优势,致富一方百姓。儒源小镇的绿色崛起,是曲阜市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曲阜市分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洪军对记者说,近年来,曲阜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要素变生产要素、生态价值变经济价值、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闯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合发展的曲阜路径。
蓼河湿地:从臭水沟变身清明上河图
在曲阜市城南,有一条绵延二十里的生态廊道—蓼河,被当地人称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在这里,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过去,蓼河也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过往行人避之唯恐不及。为改善蓼河生态,激发环境优势,曲阜市利用流域河道及滩地,谋划实施了蓼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
曲阜市分局党组副书记陈瑞剑介绍,蓼河人工湿地是一项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手段,就地净化污水的多功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构建多级表流湿地、生物滞留塘、人工浮岛、生态岛等方式,对水体进行生物降解,蓼河水质得到净化并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河道生态得以修复,为鱼类、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
2015年6月,就在这片水域,首次出现了具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成为蓼河水体零污染的有力印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悄然改善。
在此基础上,曲阜市通过引水补源、中水回用、湿地涵养等举措,对蓼河、沂河等主要河道实施了生态修复整治。依托生态优势,以儒家“五常”“五德”为主题,沿线建设了十大主题园区,形成集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科普展示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带状综合体,成为曲阜文化旅游新景点,对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我们市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气好了,环境美了,带着孩子散步时能在水边看小鱼儿了。”提起城市里“冒”出的生态廊道,很多市民都对曲阜的生态宜居水城建设竖起了大拇指。
今日的蓼河,风景如画,碧波荡漾,来此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
“通过做好生态修复文章,提升绿水青山‘颜值’,这是推动‘两山’转化的基础和关键。”何洪军对记者说。
近年来,曲阜市先后对泗河、蓼河、沂河、护城河等主要河道实施生态修复整治,累计治理河道33.2公里,相继建设了孔子湖、崇文湖湿地公园,蓼河、沂河、仙河等人工湿地,实现城区水系“六河贯通”,形成了“水绕城、水环城、水养城、水美城”的独特景观。
鲁源新村:生态蝶变托起乡村振兴梦
北靠青山,南依大河,特色民居鳞次栉比,花草树木满目葱茏,宽敞的街巷干净整洁,民俗旅游如火如荼。走进鲁源新村,近距离感受美丽乡村,从这里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我们村子紧挨着尼山圣境,很多游客选择先从这里落脚,次日再去景区游览。这个五一假期,村里一百五十多家民宿全部爆满,到跟前根本订不上房。”鲁源新村妇联主席孔凡玲对记者说。
鲁源新村位于曲阜市尼山镇东部,是古代昌平乡故地,春秋时期孔子父亲叔梁纥在此任陬邑大夫。村子北靠文化名山尼山,南邻有睡佛美称的昌平山,东傍以孔子的母亲命名的颜母山,地处尼山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腹地,与尼山圣境风景区、圣水湖(尼山水库)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山一湖一圣人”的优美风景带。
近年来,该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在新村建设时科学规划、设计,配套建成了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避免无序排放和外流下渗,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在乡村治理中,鲁源新村引入农村协作者团队,指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社工培养和社区营造等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社区治理格局,有效提升村民环保意识,确保村内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等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么漂亮的村子,真的是一丁点垃圾都不能乱丢,看到了就赶紧捡起来。村子干净漂亮了,游客才愿意来。游客来得多了,我们的日子会更加红火!”经营“六一民宿”的刘大娘乐呵呵地说。
依托临近尼山圣境风景区这一优势,该村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和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物业管理、资产经营、乡村旅游等产业,开发鲁源高端设施农业、“里仁美宿”等项目,壮大蜜蜂生态园及农业采摘业等增收方式,实现了生态、经济、民生效益的显著提升。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150万元。
老山村焕发新生机,吸引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90后姑娘王闰夏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清源民宿,她告诉记者,以前老村环境差,周边的生态文旅项目也没搞起来,两口子一直在天津打工度日。
“这两年生态文旅越来越火,搬迁后的新村也有了做民宿的条件,我们就抓住机会,回来做起了民宿。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收入一点不比打工挣得少,还减轻了生活成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家人的小幸福!”王闰夏喜滋滋地说。
记者了解到,为厚植生态优势,鲁源新村紧密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相继实施了鲁源河治理、建设了鲁源郊野公园,预留了生态农业发展空间,为新村的下一步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营造了良好条件。
“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统一的民宿运营管理平台,把鲁源新村民俗旅游做成品牌。同时,依托孔子文化,引入文旅项目,推介周边农产品和手工文创,提升农文旅产业内涵和价值,带动周边村庄振兴致富。”孔凡玲说。
石门山镇:项目牵引让绿水青山淌金流银
地处曲阜最北端的石门山景区,山峰秀美、洞壑深幽、林森葱茏、溪水潺潺,山中四时有花、四季有景。每当春夏之交,清凉的泉水从山石间潺潺流出,林海花潮美不胜收,被誉为“森林浴场、天然氧吧”。
依托辖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石门山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镇”“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周庄)”“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最美乡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石门山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森林公园。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在这里寻奇探幽,留下了许多佳话。相传李白、杜甫结伴游览石门山,并在含珠台宴饮话别,留下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名句。朱元璋曾御封石门山寺庙三道黄瓦,清朝康熙年间孔尚任在此隐居五年,作出名满天下的《桃花扇》。
有美景,有历史,有文化,如何把这些先天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石门山镇常务副镇长孔祥阜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以打造‘生态慢城•幸福石门’为目标,坚持以项目为牵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域旅游”多元产业体系,实现以旅助农、以农兴旅,让环境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依托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石门山镇深入挖掘周边自然、文化、生态等资源,以山、水、田、村四要素为生态格局,依托原始村落的村容村貌,先后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石门山庄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周庄村、红色记忆-黄沟村等一批农旅融合的示范村。
为加快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石门山镇深挖境内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寻求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机遇,不断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功能,努力建成主体公园、综合配套、商业地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小镇。
其中,总投资27.1亿元的石门康旅慢城项目,融温泉酒店、田园农耕、康养运动、葡萄酒庄园和休闲体验于一体,全部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可提供5000个康养床位,年可新增销售收入8.7亿元、税收1.2亿元、利润2.5亿元,解决就业3000人。
占地410亩的蜗牛谷休闲体验区,总投资7800万元,目前已投入运营。园区有大型户外滑雪滑草场、蜗牛乐园、孔子学堂四合院营地、房车露营地、亲子星空泡泡屋营地、专业卡丁车赛场、真人CS基地、国防教育体验基地、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萌宠乐园等,是集儒家文化体验、山水生态体验、田园农耕实践、休闲娱乐体验和国防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休闲体验目的地,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占地1400亩的仙河花海景区,则主打山水田园的自然生态格局,致力打造大型水上生态休闲度假景区。景区运营以来,远山似照,近水潺潺,水草丰美,落英缤纷,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五一期间,单日最大接待量达到5000人次。
此外,石门山镇还打造了石门山牡丹园、石门山滑雪场、石门滨湖桃源等系列文旅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田园物语,激活乡村记忆,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今后,我们将立足孔子故里与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尼山、石门山、九仙山等良好的生态资源,继续做好‘两山’转化文章,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推动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改善、惠民富民。”何洪军对记者说。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