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谁不按规定处理秸秆,就按规定处理谁”“谁点一把火,谁进派出所”……随着气温攀升,小麦日趋成熟,收割进入了倒计时,各地也开始启动夏季禁烧工作。但有的地方禁烧宣传横幅上出现了惊人之语,虽能显示出当地抓好禁烧工作的坚定决心,但言语间狠劲儿十足,群众往往为之侧目,既影响宣传效果,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回顾这些年的禁烧宣传活动,宣传车、大喇叭、通告、明白纸、标语、横幅、责任状、保证书等多种形式同向发力,有声有色,营造了浓厚的禁烧氛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禁烧宣传活动,目的是强化群众守法意识,减少麦收期间的禁烧压力,避免火情频发、烟尘弥漫,给区域空气质量和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狠话硬招并非解决焚烧问题的治本之策,如果方式方法不到位,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在有些地方,禁烧年年宣传但火点年年出现。究其根源,个别群众并非不懂法,也深知法不容情,可苦于农作物秸秆没有用途,便打起了焚烧“游击战”,四下无人才点火,火苗刚起就闪人,使罚款、拘留等“硬招”很难落实。在找不到焚烧责任人的情况下,上级有关部门追究下来只能处分基层干部,导致一到禁烧期间,基层禁烧人员就整日寝食难安,特别是在大晴天、大风天,更是提心吊胆。
为民谋利才能发挥好宣传的导向作用,因情施策才能使秸秆利用切实可行。基层有关部门应转变思路,在禁烧宣传工作中少说些狠话,多给些办法,更有温度和深度。
努力做好“疏导”文章,让禁烧宣传更“亲民、便民、惠民”。多在帮助群众给秸秆找出路、实现变废为宝方面想办法,并将这些办法作为禁烧宣传的重点内容,使禁烧宣传阵地成为引领群众综合利用秸秆、增加种植收益的信息平台,从而增强禁烧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秸秆禁烧工作中来,变“不敢烧”为“不想烧”,实现烟尘污染的源头防治。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不可照抄照搬、千村一策,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否则“良方妙策”就可能成为“虚招空谈”。如果村里设有秸秆集中堆放点,可在横幅上写明“请将麦秸堆放何处”;如果联系好了打捆机,可写上“麦秸打捆,请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如果与生物质发电厂洽谈好了,可写清“麦秸出售,可到哪里,多少钱一吨”;如果当地有利用秸秆培植食用菌的产业,可告知村民“到哪儿,找谁学习相关技术”......倘若如此,宣传横幅就兼具“禁烧防火墙”和“增收路线图”双重功效,为接下来的禁烧攻坚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