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环境热评:问题一箩筐,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亟须提升发现问题能力

时间:2023-06-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日前,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宁夏银川市抽查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时,发现一些企业存在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有的企业涉嫌未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有的企业涉嫌伪造监测数据、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涉嫌未经现场采样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可谓违法违规问题“一箩筐”。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部长首次暗查暗访并发现问题。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当深刻反思,为什么部长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问题,而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之前却没有发现呢?笔者分析认为,其背后原因除了缺乏责任心、没有遵循专业精神等之外,还与发现问题的专业能力水平不足有很大关系。

常言道,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进行企业监督帮扶,还是开展常态化日常监管,最大的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最大的生态环境隐患也是发现不了隐患。可以说,发现问题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提。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确有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干部缺乏问题意识,不想、不会、不敢去找问题。有的对问题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有的遇到问题绕着走,生怕惹火烧身,有的只是为了检查而检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走走过场,不带责任心上路。长此以往,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个别性问题演变成普遍性问题,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成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绊脚石”。

必须承认,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程中,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水、气、土等污染成因错综复杂、交织叠加,涉及社会管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重点、发现问题,首先有赖于专业人士的火眼金睛和专业研判,考验的是地方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责任心、专业精神、业务能力。

地方生态环境一线工作者要发扬“啄木鸟”精神,始终保持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敢于揭露问题的担当、勇于正视问题的清醒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自觉。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消除“专业赤字”“本领恐慌”,努力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多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多盯死角、多扫盲区,依法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加快复苏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放松、高质量发展主题不能改变,求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此,这就需要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落实黄润秋部长强调的工作要求,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紧盯自动监测数据质量,严厉打击企业与第三方运维公司串通造假。只有“一竿子插到底”,用好“四不两直”方法,奔着问题去、带着责任查,才能看清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将污染防治的举措落到实处。只有督促企业依法全面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监督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真正守住守法诚信的生命线,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