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来源:中国环境APP
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正值麦收时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推出了一系列麦收体验活动,参与者可以体验传统的镰刀割麦、敲麦等环节。这会勾起很多大人的儿时回忆,更能让城里长大的孩子亲子体会“颗粒归仓”的愉悦。
近年来,采摘已经成为亲子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樱桃、草莓到桑葚、西瓜,甚至黄瓜、西红柿,品种不断丰富。对于孩子来说,采摘不仅是让他们获得了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体验到了自然的美好。采摘之外,跟自然、动物相关的亲子活动受到极大关注,比如组团观赏萤火虫、体验动物园饲养员、落叶贴画等。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被集中在书本和课堂。甚至有人笃定地认为,只有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教育的目的被更多集中在“升学”上,以至于孩子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上补习班的路上。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90%都贡献给日常上课与补习,而其他剩余时间则用来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这组数据中没有提到任何与“自然”相关的字眼。
然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提高“做题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生活习惯、劳动技能、道德品质、自信心等。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日带孩子走进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求知,在与自然的对话及互动中探索未知、感受变化、积累经验。
下地割麦可能会晒黑流汗,但也因此更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花鸟鱼虫、溪流沟壑,看似平常但也能引出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不管是麦秆、落叶,还是树枝、泥巴,都可以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创意作品。草木发芽、含苞待放、蜻蜓羽化、蝴蝶破茧……普通的自然现象也能激发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亲近自然、接受自然教育并不一定要去郊野,城市公园甚至小区绿化带也能进行自然探索。比如,上海一些中小学生曾在自己居住的小区进行野生动植物物候观察,记录入侵物种。还有的学生去上海出现貉最多的小区进行访谈,并观察小区里的猫粮投放情况、湿垃圾堆放情况等,分析这些情况对貉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们不仅能切身体会人和野生动物的互动关系,而且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如何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草地树林中游戏、溪水沙土中玩耍,让孩子有机会利用各种感官认识自然,探索、发现身边的美好,更能感受自然世界带来的惊喜与感动。这是一个自然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能够激发更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大自然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接触自然,看风卷云舒、万物生长,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