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生态文学大家谈|张中海:为什么热爱河流

时间:2023-06-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文学也在创作中展现出新视野和新空间,成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学的时代关怀。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方向,提出了发展新时代生态文学的具体举措。中国环境报特开

设“促进生态文学繁荣发展大家谈”栏目,呈现各地推动《意见》落实落地见成效的举措、生态文学创作者的心得体会、专家学者的观点建议等,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文学力量。

张中海(中国作协会员、大众日报专刊部原主任)

写完《黄河传》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热爱河流?

河流是部文明史。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大河孕育的。人类顺流而下或溯流而上,寻找的都是自己的来路。

更重要的是河流其实就是自然本身。上游的激越,中游的曲屈盘旋,下游的宽缓不迫,面水临风,人们都会在河边照出自己的影子。作为江河湖海所有水体中居中间地位的水体,横亘于山海之间的河流,被古人称之为“导气之所”。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枯水季的困竭,每一人心中郁结的块垒,都会随一条河流的汹涌而消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部《论语》诞生在孔子于大河两岸的徜徉游荡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甚至连爱情也最容易发生在河边。

就像黄河文明最初只萌芽在支流的台地上,河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只是发源于沂蒙山下从我家乡村头流过的弥河边。

小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泡在河里,母亲说,我是从河里捞出来的孩子,腿上生疮生疖子,下河洗洗就好了;父亲说,迷路时,顺着河走,就能找着家。河滩边的大树我数不过来,但每一棵我都抱过,抚摸过。摸知了、戳鸟窝、折干棒,再以后就是用斧头砍了——那时,锅里少米,灶底下也没炭,山皮被我们扒了一层又一层。

自然,这条小河也慢慢干涸了。从小河到大河,以至后来我来到黄河边,写出《黄河传》的尾章黄河口时,黄河每年断流已达三百天以上,断流700公里。

曾经,人类的索取、人类活动的扩张让河流失去生命力。

“大江大河应该是万寿无疆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干涸?”

“悬河干河都是死河象征,这是民族的灵魂问题。”

这是我在成为三角洲移民的1988年6月,在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听到费孝通、钱伟长等前辈所发出的震聋发聩之语。我当时就懵了,眼前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失去黄河三角洲的人仓惶离去,身后留下的则是断壁残垣。当时我发誓,黄河啊,我要写一写你。我将那一时刻认定是《黄河传》的“受孕”时刻。

30年后,我完成了《黄河传》。只有巨大的感召,才能焕发我的全部。巨大的欢喜,巨大的忧伤,巨大的痛苦。这里的巨大不是指体量的巨大,它是精神和心灵的感受。

古人教导我们师法自然。我认为,这不仅是方法上的,还是方向上的。当我们在两难之间很难做出决策时,我想,我们还是听从自然的律令为好。母亲河今天已逐渐恢复健康,但走过的弯路不应该忘记。所以我在《黄河传》里写道:“黄河养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的文明,今天我们反哺黄河,我们能失去什么?我们又将得到什么?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条河吗?不,我们得到了整个世界。”

巨大的美往往都难以被看见,比如100公里长的黄河弯,比如地球的圆;最宝贵的事物曾经不被珍视,比如美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今年,我还关注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让我思考,为什么提倡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一刀切”?一座森林和一片速生林的面貌是一样的吗?

“在这个世界上,如恐龙一样消逝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多少年前,我就把不知从哪里看到的这句话抄在我的案头。借写鄂尔多斯兴亡考古的“恐龙坟场”,我把多年的思考在这里模糊地表达出来。去年看到联合国制作的一条视频广告,画面中,已经灭绝的恐龙迈着蹒跚的步子登上联合国的演讲台。它拍拍麦克风确定它的声音能让世人听到后做了一番讲演,它说的最后一句是:“人类啊,不要把自己整没了。”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