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首份画像!《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发布

时间:2023-06-22    来源:中国环境APP   

当前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减缓措施距1.5℃目标仍有差距,气候变化适应规模小、亟待加速,亟需全球、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中,是关键一环。

然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议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现状如何?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如何支持广大社会组织增强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许多问题并不清晰。

image.png

为了解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促进这一领域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发起、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的《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号在京发布。《报告》旨在对中国本土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进行行业扫描,探索行动有效路径,同时基于报告为相关资助方提供资助战略分析,更好展开行业研讨与赋能等。

《报告》向279家开展过、正在开展或有意向开展气候项目的各类型社会组织发出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同时《报告》开展了28个关键方访谈,得出中国气候行动任务艰巨;目前开展气候项目的中国社会组织定位多元,广泛分布于全国;在中国气候行动公益资助版图中,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是重要支持方等结论,并给出若干建议。

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社会组织都从哪些角度出发参与气候变化议题?《报告》发现,大多受访组织从减缓、适应两大方向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气候行动的推进。

具体路径上,受访组织大多从现有业务出发,探索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集。比如,污染防治类组织关注减污降碳;社区类组织关注气候与经济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类组织,以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推动、能源转型和节约等减缓方向议题为主;生态保护类组织,多从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等议题切入。

image.png

以上海社会组织“爱芬环保”为例,其参与气候变化议题,主要基于自身“生态社区”项目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垃圾减量和就地化处置,推动建设城市碳中和社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基于“中国西部农村级后变化影响与恢复力研究和传播项目”,在青藏高原牧区开展调查,评估牧民的恢复力和适应行动,分析极端气候的影响和适应案例。

这也是《报告》得出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议题的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报告》进行的关键方访谈中,许多业内资深人士普遍表示,中国社会组织尚未形成系统性开展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框架,多数工作还是围绕资助方的要求在项目层面开展活动。

面临知识、技术、方法、资金等多元挑战,亟需系统支持

于社会组织而言,气候议题是一个起步较早,但仍然充满新鲜与挑战的领域。

《报告》统计发现,早在1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就已在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水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气候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向有所涉猎。

但是,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交通减排等领域,受访组织均在2020年及之后启动,是较新近参与的议题。除了这几个受到“双碳”目标影响的新兴细分领域,2020年后“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也有明显增长,而其他细分领域,包括气候变化适应议题的所有细分领域,在2020年之后没有出现代表性项目的明显增长。

image.png

image.png

与此同时,城乡建设减排、CCUS科技创新等议题,目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并没有参与其中。

因此,不少社会组织在评价自身气候行动能力时,也坦言面临很大挑战,亟需迫切支持。

《报告》设置的问卷中,列出了衡量气候行动能力的六个维度(议题了解、知识/技术储备、项目设计、成效衡量、相关方合作、组织战略),其中,气候变化类组织各能力维度自评分数相对较高,而城市社区类机构各维度自评均偏低。

image.png

受访组织表示,自身在多个层面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意识层面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不足”、行动层面的“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层面的“筹资困难”。这些也是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最急迫需要支持的方面。

为更好地面对挑战,提升气候行动能力,受访社会组织在资助方式、资助方向、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期待——

希望资助方提供非限定性的机构资助,提供灵活的资金,帮助机构培养人才,开拓业务;

期待资助方拓宽对气候议题各个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研究、政策倡导、在地行动、公众意识、能力建设等。

提升气候行动能力,资助方可以做什么?

相比生态环保与修复、公众倡导等议题,当前,环保公益领域对于气候行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根据《2021年环境资助者(CEGA)网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1年CEGA成员向气候变化领域共提供3030万元资助,仅占资助总额的10%。

除了资金,人力、知识、人脉、技术等资源也是迫切需要的存在。因此,如何引入外部资源,让更多的企业、资助者投入到气候行动中成为关键所在。

image.png

《报告》建议,为更好地应对挑战,建议支持方将气候变化纳入机构的战略规划,在核心业务或重点资助项目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的视角,以气候变化的逻辑重新梳理和阐释自身的工作逻辑和项目股市,并提升支持方团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视野和能力等。

在支持策略的制定上,支持方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对气候行动中不同角色的社会组织采用差异化的支持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扩大倡导者队伍、打造监督者/行动者中坚力量、重点培育赋能者、助推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跨界等,助力气候行动中中国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报告》还建议支持方资助社会组织在各细分气候议题上更进一步探索,并推动跨领域、跨议题的气候变化相关资助,扩展气候资助的“大圈”。

只有多元努力,才能共创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