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满卷书香 | 王怀宇《血色草原》中的生态美学

时间:2023-07-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对于东北大地的深情回眸与追忆已然成为作家王怀宇挥之不去的梦幻和宿命,他内心深处涌动着无法告别的记忆,其长篇小说《血色草原》《芬芳大地》《风吹稻浪》《黑土大地》以酒神般的狂热抒怀着对北方草原的无限眷念。正是源自于融入生命之流的历史叙事,王怀宇的小说才更易于触动同代人的心灵共振,让我们得以重新记起“传说中那美丽的草原”。其实那是人性的复归,是一副生态的远景,尤其在《血色草原》中尤为突出。

对生态美学观内涵的深刻阐述当今应首推德国哲人海德格尔。他认为,人的生态本性自行揭示之生态本真美,自然与人的“间性”关系的生态自然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而广义的生态美学不仅包含自然的生态美,人文、社会的生态美学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多处论述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吉林作家王怀宇《血色草原》的生态意识与之不谋而合。

他在创作《血色草原》源于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述着草原的故事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豺狼”的景象。这让他幼小的心灵总是充满着无穷神秘感和巨大的生命力,这些也都呈现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可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酝酿了,然而令他自己都没想到,几十年后《血色草原》竟然代表吉林省参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一幅东北草原历史风情画卷。《血色草原》在跨越时空的创作中,作者收集了东北草原的核心文化与历史意义。将草原、东北、生命哲学,三个文学向度给予“生态”深度的糅合。在“形而下”的生态学和“形而上”的哲学美学之间,为生态美学找到“形而中”的定位,引导生态美学由“表层生态美学”走向“深层生态美学”。更加映衬作品中雄浑深邃的原始意象,生态意象。

在《血色草原》中“血性”与“血色”的渲染,是一种反映生态的真实表达。米兰·昆德拉在论述小说的使命时是这样评价穆齐尔和布洛赫的,他们“给小说安上了极大的使命感”,“他们深信小说具有巨大的综合力量,它可以将诗歌、幻想、哲学、警句和散文糅合成一体。这种糅合,目的也就是要重新对人类的命运有一个整体性观察”。在《血色草原》中亦有这样“使命感”与“糅合”的核心内容,亦抒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撼,为之惊艳。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主任胡平这样评价《血色草原》:“《血色草原》是东北文学一个时期以来的重要收获”“无论如何,《血色草原》都是一部厚重的作品,不可复制。”著名学者王尧评价说:“在风景画与风俗画的交织中,性格迥异的人物和栩栩如生的动物则是作家想象和展开自我的一种存在。《血色草原》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是诗和哲学”。

不置可否,文学就是要记录和创造一个世界。《血色草原》的精神归属,与生命力蓬勃旺盛的东北草原文化血脉相通。一部底蕴复杂的作品,往往其形式也是内容,内容也是形式,两者交融,深化延伸了主体。除了自然思维,写作还需要有一些哲学思维,才能在实事、经验之中完成内在超越。王怀宇说:“作品还书写了人类情感生活的位移、人类竞争方式的演化,以及东北草原深沉而凝重的多民族原生态的强者基因,更是书写了强者基因力量给后代人们带来的潜在希望……同时也在呼唤着生态文明,呼唤着日益萎缩的东北草原,呼唤着不断远去的霍林河水和早已溃散的草原狼群……”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王怀宇作品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清醒、深刻。

王怀宇用血色来定位草原不仅仅是印象,也可能是历史促成的,更可能是他在酝酿作品中发现并渐渐认定的。另一方面,当单向度的记忆色调弥散开来。在唤醒我们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其他应有的色彩。原始印象中,草原本是绿色居多,但《血色草原》并非郁郁葱葱,而多是用红色来形容草原的颜色。比如“处处是红色的血肉、红色的狼牙、红色的枯草和红色的泥土……草原风掀起一拨又一拨的浩荡草浪时,总能让人联想到马群的脊背、牛群的脊背、羊群的脊背,甚至是狼群的脊背……那也分明就是汹涌着的红色肉浪”。这些色调的铺展,就呈现出外部世界与人群、生存的大背景,也暗示这是一种能量之外的颜色,是一种用自然的自由投射,来展示融入生命的宏图。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生灵的“人化”的是具有丰富的交互性的。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的确,作家秉持的世界观即血色草原就是一片天人合一、万物同生共存的土地,一切都不是人来控制,是由大自然来主宰,这更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自然中,人不是唯一,唯一的是全体生灵的生存与繁衍,作家甚至像对待人物一样写出了这些动物和植物的曲折命运。也成为其笔下一个具有空间隐喻意义的独特意象。

生态文学不只要关注自然之美,也要将文学视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紧密联系,从更多维度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之美、生命共同体之美,反映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文明形态。在王怀宇眼里,血色草原是一片天人合一、万物共生共存的土地与后来草原生态遭到侵蚀、形成了凋敝景况形成鲜明对照,令人感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非特定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整体性视野却一直贯穿其中,其作品也具有了“生态文学”的品格。而我们与自然万物同为大地之子,有责任和义务去聆听和感受它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空间,这个节点就是王氏家族一家在王耀祖的带领下逃离塔头滩,迅速进入了城市和现代。也是作品写得最为动人、最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

在《血色草原》中,我们静静地,探寻在用灵魂所能照明的世界里。人文生态美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美客体的自然界相统一的生态价值美。在上段文本里就蕴藉着一种氤氲气息,一种精神和诉求,一种生态的镜像,融入其中,让小说中的胡小慧深深扎在“我”与读者心中,侧面写活了胡小慧,也让“我”在小说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在自然中,暗恋也在自然中,和那些花儿一样在自然中等待爱的发生。唯其情景交融,令人向往。其实,这就是闯入戏剧性的本质。闯入人心的那些风景只是背景,胡小慧才是风景之后的生态大背景。

《血色草原》中祖母杨树花、胡老五、王耀祖、王龙飞、胡小慧等等人物融合在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动物的天性和人的个性之中,不仅向人们有声有色讲述了前现代草原瑰丽雄壮的生命图景,也无可避免地续写了草原传统文明在历史潮流席卷下面临肢解、衰退、转型和重生的历程,《血色草原》中对于王氏家族的描写,始终贯穿着一条与文化有关的线索,这些与强者叙事双线并存共进,共同生成了塔头滩社会生态的结构。

在黑格尔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辩证论述中,将自然作为绝对精神辩证运动的第二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指出人类不可同自然割裂开来。《血色草原》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比如作品中,对东北方言做了创造性转化与运用,比如民俗、民谣、民歌、渔猎、农耕、冬捕、游牧、萨满神、二人转、野狼、大鱼、狗、花、草等众多生灵,都充满了情义,处处显示生活的本色,充满着生态与人文,故土情怀的至真。

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结合的大地平台,塑造、书写着东北繁复的历史。让《血色草原》实现富有主体性创造的生命轨迹推进,从而建构起更具普泛性的经验价值。《血色草原》的生态美学更加渲染了这部作品的精神是延续性,正是将历史、文化、生态、哲思的视野融入个体的生命经验之中,从而为个体经验创造深度,也赋予哲思思索以感性品质。

杜波,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绿野》文学季刊主编、白城作家协会代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家报》《中国作家网》《渤海风》《吉林日报》《重庆作家》,诗歌作品被译成英文、蒙文、朝文等。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