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以节能科技创新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时间:2023-07-22    来源:光明日报   

节能和提高能效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柱,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历史表明,节能对我国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增加企业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也将为锻造新的产业竞争带来新的机遇。

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我国连续在四个五年规划中把节能作为约束性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全面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效率加快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一批高耗能行业关键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已基本赶上了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重点产业能源效率持续大幅提高的背后,是一大批节能技术提供了强力支撑。过去二十年间,在节能技术推广政策和节能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企业主动学并应用全球先进的节能技术,既提高了能源效率,又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一些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把先进技术与中国的能源特点、气候特点、管理特点等深度结合,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技术更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生产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单位装机容量价格只有5000元/千瓦左右,比美国、日本燃煤发电机组的报价低一半甚至更多。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与节能技术创新融合发生了“催化反应”,新开发出来的节能设备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未来节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指出了新方向。碳达峰碳中和表面上是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碳达峰碳中和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开辟了一个新的赛道,使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开发出更多节能降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节能的含义被拓展为广义的能源消费侧管理,“节约并少用化石能源”“多用且用好可再生能源”“做好电力需求管理”等新需求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能源消费侧与需求侧管理相关的科技创新越来越多。例如,清华大学创新团队开发的远距离、大温差传热技术,将供热管网送热的极限距离从20公里左右提高到70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过去难以利用的大量工业余热资源可以被消费者采用。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方案是未来节能“黑科技”的源头。气凝胶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曾长期用于太空航天等领域,过去一直被视为保密且昂贵的高精尖材料之一。近几年,随着军民融合技术不断发展,气凝胶这一先进技术已经进入民用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保温隔热。如果该技术能应用到建筑保温、工业窑炉隔热、供热管网等领域,必将全面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展望未来,这些新科技将更深层地融入日常生活,我国能源效率必再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服务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球已经从信息化时代,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近几年,随着工业领域绿色制造的稳步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加快推广,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能力。在不远的将来,高耗能企业将配备拥有能源和碳排放管控的“驾驶座舱”,每个家庭都将拥有家庭能源和碳排放管控的“智能助手”,让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有哪些设备在消耗能源、在排放二氧化碳,全社会的节能降碳意识也会进一步提高。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供应紧张时价格高、电力供应宽松时价格低”将成为常态,碳定价政策将推动企业和个人更乐意购买零碳排放的绿色电力,让节能降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的赛道,节能是这个赛道中重要的赛事之一。立足当前,展望长远,我国要始终坚持节能优先,通过科技创新不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