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关掉“美颜”,让消费者看到生鲜的真实面目

时间:2023-07-31    来源:浙江日报   

打开美颜滤镜,人能修去瑕疵,景能如梦似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平常所吃的肉类、蔬菜瓜果,商家同样能一键开启美颜。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

什么是“生鲜灯”?只要去农贸市场买过菜,都会注意到生鲜摊位上一排排泛着暖色红光的灯。“生鲜灯”打开时,即使是暗淡无光的猪肉,也能瞬间变得鲜润。而一旦关了“生鲜灯”,食品品质就立刻被“打回原形”,轻则色泽有差,重则变质变味。在各大购物平台上,一些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商家还推出了适用于肉类、熟食、海鲜等不同种类食物的灯光,俨然一副把“照出新鲜感”贯彻到底的势头。

俗话说,“好卖相,才有好生意”。一些商家利用“生鲜灯”让商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以视觉刺激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总是免不了有商家借机“以次充好”,利用“生鲜灯”掩盖产品瑕疵。把一些品质不过关、不达标的商品混在其中,使尽“障眼法”,难免让消费者直呼“上当”。显然,这就有误导、欺骗消费者的嫌疑,甚至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虽然关于“生鲜灯”的吐槽由来已久,但它却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针对消费者被“生鲜灯”误导的纠纷和投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只能频发消费提示,指导消费者避开“生鲜灯”误区。如今,《办法》明确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不得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这是对民意的及时呼应,也是必要的制度堵漏,有了这一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便可依法纠偏,打破“生鲜灯”营造的美颜滤镜,让生鲜食品回归真实。也只有如此,消费者才能在不受干扰、不被迷惑的情况下作出消费选择,买到劣质食品的风险也大大降低。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坚守。

从生鲜摊几乎“人手必备”,到如今被“明令禁止”,“生鲜灯”退出市场之旅想必并非易事。在《办法》的具体执行中,还须继续完善细节,尽可能不留“模棱两可”的角落,不让执法者为难,也不让摊贩迷惑。此外,“生鲜灯”整体而言造成的危害并不算大,执法时不妨多些讲解和规劝,引导商家自觉自主完成整改,关掉生鲜食品的“美颜”,亮出生鲜食品的“庐山真面目”。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