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北京社科院李晓壮:把握好打造韧性城市工作的基点

时间:2023-08-07    来源:宣讲家网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务必自觉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将防范化解城市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刻把握好打造韧性城市重大意义的基点,科学认识打造韧性城市面临形势的基点,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实践的基点,以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增强韧性城市建设,为构建“韧性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认识打造韧性城市面临形势的基点

城市往往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人口、资源等要素高度聚集,城市中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关联度高、传导性快、共振性强。实践表明,城市已成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汇集地和高发地,进一步凸显了打造韧性城市的紧迫性。

一是人口规模聚集。当前,我国城市已经承载人口总量的64.7%,这意味着14亿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9亿多。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向城市聚集趋势仍将持续。百万、千万量级的人口规模在给城市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人、财、物、信息等流动性增强,也会给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运行等带来巨大压力,影响城市运行的各类风险日益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较重。

二是功能高度集中。以往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非科学性,导致城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建设重心往往向中心城区方向偏移,城市“大饼”越摊越大,“中心”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教功能高度聚集、功能重重叠加,极易造成城市功能失调,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问题凸显,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危及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三是“新”“老”问题交织。当今中国城市大多处于“新城与老城”相互交织、“新长旧衰”的交替期和风险常态化的多发期,已成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汇集地和高发地。在一些城市中,一边新区持续开发,一边老旧城市区持久存在;一边商品房小区管理规范,一边“城乡结合部”管理失序;一边地上建筑物光鲜亮丽,一边地下管线设备设施混杂;等等。城市的非均衡性发展,致使传统自然风险与现代社会风险重叠在有限城市空间里,种种城市风险事例印证城市的脆弱。

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实践的基点

必须看到,一些城市的安全基础较为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些城市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治理等方面存在漏洞短板。因此,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的理念韧性、规划韧性、功能韧性、能力韧性实践基点,有效防范化解城市风险,增强打赢城市安全韧性发展攻坚战的信心。

一是增强理念韧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韧性城市理念嵌入城市治理全过程,从“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从“应急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觉良性互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可持续的安全保障,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安全感,实现城市让广大市民生活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目标。

二是改进规划韧性。时刻牢记“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工作要求,从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战略高度做好城市的谋篇布局,坚持将韧性工程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将安全发展贯通于城市历史、现状与未来,全面提升城市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能力,让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强化功能韧性。坚持城市安全运行为首要原则,以系统建设、过程管控、结果可评为导向,建立科学的韧性城市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安全体检智能化,运用“城市大脑”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水平,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定期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基础设施、管道、生命线等系统进行排查评估,不断强化城市抵御风险的技术韧性,抵御能源等风险的经济韧性和抵御大灾的社会韧性。

四是锻造能力韧性。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城市“外安内稳、内外互联”的辩证思维,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担当尽责意识,重点提升城市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驾驭的全生命周期领导能力,不断推进韧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韧性城市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能力,锻造主动预防、提前化解、化险为夷、应急处置、化危为机的能力韧性。

打造韧性城市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攻坚战,只有把握好其工作基点,城市生命有机体才更可持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更有保障。今天打造韧性城市的生动实践,必将造就明天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