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本报评论:秸秆编制的传统可别丢

时间:2023-08-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利用秸秆编制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在苏北鲁南等地区曾经很常见。在集市上逛一逛就能看到麦秸编制的草帽、草垫,玉米皮编制的袋子、筐子,芦苇编制的芦席、粮折子,茅草编制的蓑衣、玩具,稻草编制的草绳、草苫……秸秆编制品涉及群众吃穿用住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传统的秸秆编制往往以个人手工或小作坊形式发展,产品的市场化适应程度不高;再加上塑料制品便捷耐用,在其冲击下,秸秆编制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传统编制手艺面临失传。

秸秆是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使用秸秆编制品,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还能变废为宝,可谓好处多多。笔者认为,秸秆编制的传统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产业。

一方面,应当对秸秆编制从业者进行扶持。例如,山东省开展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为有追求、有能力的乡村手艺人搭建干事创业的市场舞台;实行农民工匠职称评审,有效推动乡村工匠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在政策推动下,鲁南市场上已能看到更多类别的秸秆编制产品,农户不断推陈出新,将水稻、小麦、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晾晒消毒处理后,编织成宠物圈、鸽子窝、存衣桶、瑜伽坐垫等实用工艺品在网上售卖创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不乏有年轻的从业者。这启示我们,只有传统手工艺有了市场,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并加入制作队伍;也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才有传承下去的动力和载体,秸秆编制传统在新时代才会焕发青春、释放活力。

另一方面,应当对秸秆编制产业予以引导。当前,进行秸秆编制的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小作坊受限于产量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传统的编制产品在创作思路、制作工具、宣传推介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还不能紧跟时代及市场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引导不断挖掘秸秆编制产品的潜力,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由传统手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研究和协调解决秸秆编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质量、价格等方面增强秸秆编制品竞争力,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