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3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日前,山东威海一本地女市民自发去海滩边捡拾游客扔的垃圾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视频中的女子表示,“暑期发现海边垃圾太多了,自愿去海边捡拾垃圾是因为想帮清理人员分担一些压力,而且自己从小出生在这,很喜欢这座城市。”这条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网友纷纷点赞该女子“人美心美行动更美” “满满的正能量”,也有网友评论, “有这样的市民,这个城市肯定很美好”。
其实,这并不是孤例。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的市民自发组织团队去景区或者海边捡垃圾;还有一些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化身小小环保志愿者开展“净滩公益行动”或去本地自然风景区开展捡拾垃圾的活动;甚至一些户外爱好者将运动和捡拾垃圾相结合,比如像很多一线城市开展了Plogging(跑步捡垃圾)、TrashRunning(顺手捡跑)活动。
公众自发拾捡垃圾的行为,凸显了社会公众文明的进步。这与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有必然联系,公民生态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也是践行“公民十条”的生动实践。
不过,也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部分群众自发组织拾捡垃圾的背后,意味着在景区和海滩等地也存有不少游客扔垃圾的不文明出游现象。
比如在风景区,时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明明旁边就有垃圾桶,可有人就是要随手乱丢垃圾;还有不少吸烟游客,将烟头往景区路边甚至花坛一扔了事;更有甚者,有游客在海边景区旅游将塑料制品扔到大海……这些行为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文明城市的建设。
景区垃圾问题,很大程度上适用于破窗效应,即有一两个不自觉的游客乱扔,而又无人去制止或让其受到惩罚,后来的其他游客就会仿效。乱扔垃圾这个老毛病不改,再美的风景也禁不起细看。景区逆行的“拾荒者”诚然可贵,但比起倡议公众做志愿者捡拾垃圾,社会更呼唤游客和公众从源头上杜绝乱扔垃圾现象的发生,从而让逆行的“拾荒者”无垃圾可捡拾。
这需要公众在日常出行中,时刻给文明意识“紧紧扣”,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让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煞了好风景”。给自然无痕,反而是人类留下的最美痕迹,是对城市优美环境的尊重、对环卫工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份其他游客能感受到的善意。
当然,文明是一种习惯,而公众出游文明的养成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出游文明的养成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需要舆论、社会的正确引导,也需要道德和法治的倒逼,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游客都成为文明的使者,在旅行的过程中传播文明。
公众做志愿者捡拾垃圾,这已经迈出了文明养成的重要一步,他们弯下的不是腰,是对自然最大的爱护。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行为会感染其他游客,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将会大量减少直至消除。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