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心城市广州市,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资源的生态型大都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广州积极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虽然也很重要,但是难以适应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社会。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在我们生活的范围内,在我们不能够完全保护自然的情况下,尽量通过减少对自然的侵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来帮助野生动物进行生存和发展,研究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个新思路。
调查观测,摸清城市邻里生物多样性家底
2017年开始,广州积极组织开展城市中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评估,建立古树名木、本土生物资源档案,制定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规划,基本掌握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
技术人员在广州多点开展的长时间调查、观测中发现,随着森林、湿地公园、生态走廊等建设加强,环境质量改善,近些年不少野生动物逐渐“回”到了城市。2022年,华南所、湾区自然团队、“自然折叠”等公益组织在火炉山、龙洞凤凰山、金坑水库、海珠湿地、白云山等多个郊野公园和城央公园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不断发现豹猫、白鹇、仙八色鸫以及金毛狗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物,鼬獾、花面狸和野猪更是频频出现在红外相机镜头前,这意味着城市邻里动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它们可与我们共享城市生态空间,和睦共处。
金坑水库登山步道红外相机记录到的豹猫
仙八色鸫育雏
城市昆虫新纪录不断增多,环境指示物种多样性有所提升。近年来,相关机构先后报道了海珠国家湿地发现的“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
蝴蝶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性生物,在城市公园绿地中分布广泛,华南所在2022年-2023年上半年开展的广州市城市公园绿地蝴蝶调查记录了蝴蝶300多只,隶属于9科36属49种,最多的是蛱蝶。2022年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金裳凤蝶在华南农业大学被发现,这是它相隔20年再次出现在广州市中心。
华南所与以“小精灵”萤火虫为研究对象的“一点萤火”公益组织联合在龙洞凤凰山森林公园记录了2个科,2个亚科,8个属,10个种的萤火虫。
采集昆虫标本
统筹规划,平衡城市开发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和保护保育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城市发展和邻里生物保护共同面临的难题。
广州市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全市通过划定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89个、总面积约11万公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公里,衔接广州生态空间格局和城市发展格局,让民众在城市湿地、森林公园等近自然空间直接享受与动植物多样性的快乐,就如邻居一样,建立邻里和睦关系。
目前,广州全市建成设立了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6个自然保护区开展近自然迹地保护,为唐鱼、桃花水母、伯乐树等本土珍稀物种以及水松、观光木等极小种群提供生态保育空间。
为保住城市中央宝贵的湿地资源,2012年广州在全国首创了海珠湿地“只征不转”政策,将面积达1.1万多亩的集体农用地征作国有,后又通过立法进行永久性保护。经过十年的修复保护,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一张“广州绿心”的生态名片,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生态空间。
华南所在海珠湿地开展水生态调查
今年,广州市黄埔区还计划新增20个口袋公园,建成“连城森邻道”72公里,白云区将新增1000亩城市绿地和28个口袋公园,各区遵循“一地一策”原则,立足地方特色,不断织密“出门见园”的城市绿色网络。
多措并举,加强城市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参与
2023年2月,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梳理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近期重点工作,为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行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和措施。2023年3月,又印发《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工作清单(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责任分工。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化进程,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多个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文件,为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通过实施“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等保护建设,广州保护好白云山等区域候鸟的栖息地、迁徙廊道、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吸引了大量的小动物在这里筑巢建窝,黑脸琵鹭、豹猫等国家保护动物以及几种猛禽类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民众视野中。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广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城市重要生态绿色空间和生态功能区开展了修复保护工作,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提升邻里生物多样性水平。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广州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教力度和范围,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相关行动中来。
广州还积极推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进社区、进公园、进景区、进校园、进公共场所,截至2022年,广州地区已有1218所学校创建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 同时,还建成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33家、全国林草科普基地3家、国家自然学校4家,并挂牌了一批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自然学院环境教育基地相关的基地,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大大提高了全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开拓创新,推动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向纵深发展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市在邻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因为邻里生物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加上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极易收到干扰和影响,保护难度也比自然生态系统要大得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据介绍,广州市未来将全面开展邻里动植物调查和典型监测网建设,掌握邻里动植物种类、分布、数量、栖息地环境、干扰和影响因素等信息,建立邻里生物资源档案和基因管理库。并开展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监督成效评估,重点关注邻里生物中极小种群、关键物种、特有物种、指示物种和自然迹地、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公众社会经济活动与邻里生物保护和谐统一。
此外,还将推动广州市自然保护地环境保护监督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和科普力度,充分调动公众在邻里生物多样性中的能动性,提高参与度。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丰富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创新多形式、有活力、高体验的宣教活动,鼓励各行各界以各式各样不同的创新方式参与到整个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之中来,形成城市中人与动植物睦邻友好关系,加快推动广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