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本报评论:困扰城市的僵尸车问题难根治,到底难在哪儿?

时间:2023-08-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僵尸车就像人身上的牛皮癣一样,已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一种顽疾。一是挤占停车资源。僵尸车绝大多数过了报废期,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按规定办理报废,长期停放在公共场所,占道路、占车位、占充电口、影响交通,更增加了停车位紧张和交通拥堵。二是影响城市市容。僵尸车车身大都积满灰尘、锈迹斑驳,还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广告,灰头土脸,有的车轮瘪着、车窗破损,这些乱象与周边整洁干净的市容格格不入,大煞风景。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如电动自行车,如果长期无人维护,可能引发自燃,有的车筐里堆满了纸板、塑料等垃圾,如遇高温暴晒或烟头,极易引发火灾。

僵尸车的问题困扰社会久已。多年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开展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治其表却难断其根。僵尸车为何难以根治,到底“僵”在哪儿?

首先,来源复杂,认领难度大。据调查,僵尸车主要来源包括4个方面:一是车主因种种原因不再使用,如购买后用不上或出现质量问题等,也不再维护保养,一放了之。二是车辆接近报废,维修代价过高,而办理报废性价比不高,因此车主选择一弃了之。三是车辆早过报废期,但报废补助资金过低,还不够违规交款,因此车主选择弃之不理。四是车主因种种原因无法处理,如出国未归、犯罪入狱、意外失踪、被犯罪分子作为作案工具后遗弃等,这些因素给寻人认领、与车主沟通等带来很大的难度。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在法律法规上对僵尸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在僵尸车的认定上,容易引起异议,造成不必要的纠纷。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执法依据不足、责任主体不清、具体分工不明等因素,造成在治理力度上大打折扣。如,停在居民小区内的僵尸车,由于小区物业和业主委员会没有执法权,根本无法处置,而小区范围内又不属于城市道路,不在交警管辖范围内,交警部门也很难介入。对于路面上的僵尸车,交警部门的执法依据主要还是违停,显然执法力度是不够的。

僵尸车看似小事、私事,实则考验着一个城市治理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程度,见证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笔者认为,治理僵尸车,当前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完善立法,有效遏制僵尸车泛滥。政府应指定有关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导这类车辆的认定和处理办法,让治理行为有据可依。通过明确交警、城管、社区等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实现治理工作多方联动、有序开展,有效遏制僵尸车泛滥。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开展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车辆登记及报废环节的管理工作,依法强化车主主体责任,实现应报尽报,防止报废车辆成为僵尸车。倡导公众参与,形成治理僵尸车的良好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僵尸车才能走出长期无解的治理困境。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