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9 来源:中国环境APP
“20亩污水塘通过‘鱼莲共生’水体治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获得较好的经济产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召开全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现场会期间,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永州社区定罗街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实地考察的与会代表们肯定。
马山县永州镇永州社区定罗街位于马山县西南部,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人口约1400人,由于周边生活污水与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直排,造成两处大型山塘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葫芦大量滋生,淤泥堆积严重,水体流动性极差,黑臭现象严重。
2022年,南宁市成功申报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马山县永州镇永州社区定罗街旁边山塘作为马山县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之一正式启动治理。今年6月,该项目完成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昔日避之不及的黑臭水塘如今成为村民闲时娱乐聚集的“乡村公园”,让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那么,目前,广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关部门调研中发现的短板和不足,又将如何进一步补齐和改善?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治理模式
据介绍,广西农村黑臭水体的成因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导致(数量占比90%),其他成因还有底泥淤积、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畜禽粪污污染等。由于黑臭水体基本都分布在农民群众房前屋后,直接影响老百姓生活和生产环境。近年来,涉及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等方面的信访占到生态环境领域信访总数的25%,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新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广西各地纷纷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出适合广西农村实际的一些治理模式。贵港市港北区根竹镇根竹村苗旺田屯黑臭水体治理就是一个典型。
苗旺田屯黑臭水塘位于村外低洼处,水塘面积较小且流动性差。过去,该屯未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外排后顺地势汇入水塘,最终形成黑臭。近一年来,当地政府根据苗旺田屯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及特点,通过采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清淤疏浚和活水护岸等措施,对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防止水体返黑返臭。
提起屯里“臭水塘”的变化,根竹镇根竹村苗旺田屯村民丘桂芳高兴地说道:“‘臭水塘’变干净了,还安装防护栏、设置警示标语、平整硬化周边小路,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在环境变好了,生活也变好了。”
“苗旺田屯黑臭治理模式具有低投资、高成效、运维方便的特点,改善当地环境,群众满意度高。对于治理污染源单一的黑臭水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在调研中还发现,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罗柴村潭勒塘黑臭水体,为水塘型黑臭水体,主要污染源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以及企业排污。当地根据潭勒塘黑臭形成原因及特点,实施取缔工业非法排污口、对生活污染控源截污、对河道清淤疏浚,并通过种植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臭水塘变成景观塘,对生活和工业的复合型黑臭水体治理有示范意义。
“通过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带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养殖污染治理、河道清理保洁、村屯绿化美化等,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很大改观。”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民群众纷纷反映,房前屋后的“臭水沟”变成“风景河”,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本村老党员罗林金说:“之前由于整个屯的污水都排入水沟,还有人在水沟里养鸭,导致水沟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环境。政府实施治理后,现在屯内巷道逐步干净卫生,污水横流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黑臭水沟彻底消失,换来了干净整洁的新沟渠,群众生活环境变得更美了。”
对农村黑臭水体打出“组合拳”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列入自治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十件实事,自治区政府将统筹推进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治区纪委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列入年度重点督办事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广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将80条国家监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手册》,出台我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地方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设区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落实相关地方政府工作责任……
广西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按照“摸清底数—试点示范—全面完成”三个阶段有序推进,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2021—2022年,经积极努力,广西共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43条。2023年,自治区积极筹措资金4700万元,重点整治南宁、柳州、北海、钦州、贵港、玉林、百色7个设区市17个县(市、区)23个行政村的26条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9.2万人。截至2023年7月底,已治理完成农村黑臭水体12条,已开工治理8条,正在开展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6条。
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共有农村黑臭水体51条,其中国家监管水体29条,地方监管水体22条,黑臭水体总数以及国家监管黑臭水体数量排广西第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为南宁市亟需须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2022年,南宁市成功申报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项目涉及南宁市9个县(市、区)27个乡镇及街道41个行政村。截至7月底,全市51条在册农村黑臭水体已治理完成45条,正在治理6条。同时,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宾阳县农村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内容,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项目组合开发、统筹推进,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治理创造条件。截至今年6月底,南宁市工作进度在全国2022年试点城市中位列第二,获得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
加快推进确保长期整治效果
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长期整治效果,让农民群众满意,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调研中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一方面,技术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广各地对黑臭水体治理多数采用建设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来实施控源截污,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成本都比较高,对源头的生活污水、畜禽粪污等采取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较少。另一方面,整体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主要体现在水质改善、水体周边小范围环境改善,还普遍存在片区、村落环境总体整治未同步推进。调研发现有的村虽然黑臭水体变清了,但垃圾乱丢乱放、周边乱搭乱建的现象还存在,环境整治的整体成效还不明显。再则,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已治理完成的部分农村黑臭水体,未明确运维管理责任单位,相关河长巡河管理制度也未建立,宣传发动不足,群众参与度仍然较低,“长制久清”的成效难以保障。各地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以去存量为主,对控增量、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还不足。
针对当前广西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今年8月4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召开全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现场会指出,要锚定目标不动摇,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总结农村黑臭水体优秀治理案例及试点经验,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衔接,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