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盐碱地如何变金山银山?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3-08-27    来源:中国环境   

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8月26日,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在北京召开。

image.png

本次会议以“粮食安全与农田绿色发展” 为主题,围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盐碱地资源普查与开发利用技术模式创新、育种科技进步与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等重大议题,开展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解读和交流研讨。来自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嘉宾200余人参会。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今后一个时期,应将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汇聚强大力量推进。要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明确‘以水定地科学开发、集约配套系统开发、适度有序分类开发、建管并举长效开发、多方参与合理开发’五大原则,重点在‘拓、扩、提、促’四个方面做文章。”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指出,“拓”是通过工程建设拓水源,合理统筹调配流域间、区域间的水资源,有力支撑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扩”是通过土地整理扩面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分类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拓展盐碱地资源空间;“提”是通过技术集成提质量,因地制宜集成应用农艺、品种、管理等技术模式,整体提升新开发耕地地力水平;“促”是通过创新机制促开发,着力破解资金、技术政策难题,凝聚多方力量,推进要素集聚、政策集成、力量集合。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提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是树牢耕地安全底线思维,加大耕地守存扩增提质力度;二是牢固树立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利用安全、环境安全、置换安全、防灾安全等六大安全底线思维;三是以耕地安全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全方位全环节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制度性安排;四是以耕地底线思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和边际土地合理利用,建立粮食安全耕地后备区,强化耕地守存扩增提质科技支撑和投入支持。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兼主任梅旭荣作了题为“科技创新支撑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专题报告。梅旭荣指出,在盐碱地的利用里面,中国可以讲实际上我们在世界上并不落后。我们从黄淮海大规模进行种地产权改造技术盐碱,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在国际上都是有重大影响力的。但是今天看盐碱在治理里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粮食创新的问题,从零到一的创新还是缺乏;第二盐碱地的产业链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整个盐碱地的生产处于一种可能是微利也可能是不盈利的状态。另外一个供需脱节,就是盐碱地上的科技成果和需要还有脱节。

他表示,下一步重点把科技创新聚焦的绿色开发、高效利用这两个重点领域来进行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从国内外发展的情况看,盐碱地综合利用有五大发展趋势,一是从以过去改土适应作物向选育植物适用土壤转变(改土适种和以种适地相互结合);二是向生态优先和高质量利用转变,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效益,今后可能更要坚固生态的问题;三是由单一方面治理向综合治理为主转变;四是由传统方式向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变;五是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理事长周献慧也表示,面向未来,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为全球多样化的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商业模式创新,吸引广大盐碱地治理上下游企业投资盐碱地、获益盐碱地,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把盐碱地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把盐碱地治理及综合利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和探索新商业模式。会上,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首席技术官张方介绍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将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技术和业务优势有机结合,促进盐碱地治理、耐盐碱作物的种子研发和种植改进、作物深加工三个产业链环节联动,形成全产业链综合优势,在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为我国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发挥示范作用。

会上,主办方还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国盐碱地科学利用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并推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十大技术模式。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