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千里乌江第一城,生态振兴谱新篇

时间:2023-09-23    来源:中国环境APP   

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大江奔涌,一代又一代的涪陵人,见证了这座城市对绿水青山的款款深情。

近年来,重庆市涪陵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奋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提升,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更为涪陵广阔田野铺上浓浓绿意,描绘出一幅现代农村绿色画卷。

科技助力 榨菜喝饱“农家肥”

乌江榨菜,香飘万家。在涪陵,榨菜既是家常佐料小菜,也是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涪陵区罗云镇干龙坝村,榨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村民撒下希望的种子,盼着来年有个好收成,眼下正值青菜头育苗的关键时期,村民罗福昌使用地里的喷灌系统浇灌催肥。

罗云镇干龙坝村桂花园居民区,常住人口180余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20余吨。此前,居民点生活污水直接流入下方的水田,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臭水塘。尤其是高温天气,更是臭不可闻,事实上,像这种农村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并不在少数。

涪陵背靠武陵山脉,山地丘陵多,多次撤乡并镇后,类似桂花园这样200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有160个,日产生生活污水1300余吨,已成为乡村生态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堵点和难点。

如何破题?涪陵区选择用科技来助力,在走访调研,听取多方建议后,一条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污水资源化和化肥减量化,既降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乱排,又减少耕地化肥使用、通过喷灌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发展生态有机绿色农业的思路呈现在眼前。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示意图。涪陵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黑灰水统一进入居民点集中式化粪池,出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生态调控池停留15天,通过厌氧发酵、消毒杀菌,出水液态肥,经还土管网系统进行灌溉使用。”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工程师、博士张思兰告诉记者,他们结合干龙坝村实际情况,科学地采用了“连片+分散”的治理模式,对于桂花园居民点,采用“化粪池出水+生态池调控+管网延伸至庄稼地+智能化浇灌”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解决治理前化粪池污水外溢问题,同时与生产相结合,将出水用于榨菜种植基地灌溉用水。

如今,干龙坝村桂花园居民点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到居民点污水处理设备,不仅变废为宝方便村民浇灌,还将昔日的污水塘变成了清水池。

“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后,大大减轻了劳动力,化肥的使用量已比往年明显减少。”罗福昌说,处理点周边农户已使用其灌溉土地,不仅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

治污清源 是农田也是公园

与罗云镇同为蔬菜大镇的龙潭镇,是另一幅景象:连栋大棚排成排,田园风景一望无边。

几乎每天,龙潭镇都人头攒动、马达轰鸣,一方面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正从这里运往重庆核心区,另一方面从重庆核心区及周边区县驱车而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龙潭镇正依托当地建立起的万亩生态蔬菜基地,既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菜篮子”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去处。

但一年前,龙潭镇还是各个蔬菜大户分散种植,收益不均,甚至还有为土地流转费费神不已。

村民杨廷芳在龙潭镇龙腾社区流转62亩土地种植蔬菜。夫妻二人起早贪黑,每年有20多万元收入。但2020年、2021年接连遭遇洪灾,让她经营惨淡。杨廷芳告诉记者,单家独户种菜,身累心更累。

变化原于2022年2月,重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落户龙潭镇,整体收购15家蔬菜大户种植基地,并流转1300多亩土地。


乡村生态振兴成为涪陵的一大特色。涪陵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他们通过对周边沟渠进行疏通,解决了水患问题,同时用尾菜、秸秆等制成有机肥,减少空气污染,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减少复合肥的使用,同时规范了肥料的储存等工艺,村里房前屋后也干净如新,并打造出了菜臻多·龙潭·蔬菜公园。

“龙潭镇交通方便,又有种植技术的人才。”该蔬菜基地负责人黄小波告诉记者,龙潭镇境内有成熟的农业园区,村民有蔬菜种植经验,产业发展有基础;同时该镇前往重庆核心区及周边区县,均在50分钟车程内到达,“1小时黄金运输圈,能真正做到蔬菜从采摘到售卖‘新鲜到家’。”

半年不到的时间,龙潭镇的村民看到了现代“速效农业”的模样。如今,龙潭镇依托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农技总站等专家资源,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无土栽培示范区、高科试验田、育苗中心、有机肥中心、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叶菜园区、茄果区、水产养殖区等版块。


大棚里的蔬菜。余常海摄


更让人兴奋的是,整个蔬菜公园按照“蔬菜水果化、植物茶饮化、药材、鲜花可食化”的标准,种植翡美人西瓜、釜山88小番茄、水果黄瓜、花丝瓜、水果萝卜等30多个蔬菜品种,并已初步形成蔬菜、水果、水产三大功能区,建设有26亩连栋大棚、100亩西瓜种植大棚、120亩水果玉米、180余亩瓜果菜基地,800余亩露天高山绿色叶菜,90亩藕田、64亩小龙虾虾塘,实现日产各类瓜果蔬菜10万斤以上。

今年暑假期间,菜臻多迎来了好几个现场采摘蔬菜的旅行团队,龙潭镇结合休闲垂钓烧烤露营等农商文旅融合项目,更带动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生态振兴 林下灵芝朵朵开

龙潭镇以大片的农田闻名,而距离它不远的大顺镇,则密林丛生,这里的生态致富密码就靠“林”。

大顺镇柏坪村,茂密的树林下,一朵朵红褐色的灵芝向阳而生。这是一个人工种植灵芝的基地,工人们用刷子小心翼翼地将灵芝孢子粉扫进小桶里,收集完灵芝孢子粉,他们再用剪子剪下一朵朵灵芝。

灵芝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夏闳缤告诉记者,大顺镇森林生态良好,森林植被可以为中药材种苗遮阳保湿,种出来的中药材品质优良,不愁销路。这种“还原野生栽培”的林下种植中药材方式既不占用农田,也不砍伐树木植被,既保护了绿水青山,还让青山变成了“金山”。


山清水秀的涪陵。涪陵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该基地在大顺镇境内发展林下仿野生生态种植黄精、灵芝、石斛、仙茅等名特中药材面积已达到万亩规模,还生产和培育出了药食同源的产品,并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中药材种植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种植、看护和采收。这也给周边的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如今,种植基地内雇用了近50名村民采收灵芝和灵芝孢子粉。最多的时候一天大约有150名村民务工,每天工资80元至150元不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是涪陵高质量发展的主打色,乡村更是如此。乡村生态振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发展的深刻革命,筑牢生态屏障,补齐生态短板,发展生态旅游,涪陵区以理念先行,以实干为基,以制度优势为保障,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逐步绘成。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