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来源:中国环境APP
9月27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为进一步增强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驱动科技高质量发展,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是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首份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措施文件,计划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勇说。
“十三五”以来
四川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人员增至1787人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十三五”以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坚持“引、聘、培”等多项举措并进,目前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人员总数增加到1787人。
组织相关单位成功申报并承担国、省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2019年以来自筹资金组织科研课题100余项。组织创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技术中心11个,初步形成了以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的生态环保科研体系。
同时,指导相关单位成功创建四川首个省级创新中心、全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相关单位成功申请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明专利196项,在SCI、E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940篇,成功申报科技奖励56项。
彭勇介绍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还积极有序开展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工作,组建四川联合研究中心,落实资金近6000万元,“省队”服务配合“国家队”,统筹驻点“地方队”,国省市三级同向发力,送科技下基层;持续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科技帮扶活动。
此外,今年初还印发了《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专家智力人才为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献智献策、提供更有力的专业支撑。
四个正向激励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彭勇说,《措施》主要谋划了加强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强化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才活力4个方面11条具体举措,旨在正向激励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当前,我省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点面复合、多源共存、多型叠加的局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科技治污、精准治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史鸿乐说,省环科院将围绕环境领域复合性、系统性跨介质间的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研究,面向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减污降碳等重大需求,加大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基地创建力度。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四川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三级调研员冷祥说,“十四五”以来,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专题,组织实施相关科技项目440余项,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超1.4亿元,突破了一批重大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四川省科技厅将高质量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人才队伍。
此外,还将支持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小流域污染物溯源减控、高原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新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工业烟气多介质污染物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市政污泥节能干化与高值化利用等先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提出四个“鼓励”
实施“真金白银”激励
“真金白银”激励,是《措施》一大亮点。
“依托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项目体系,我厅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预算资金,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基础研究和重点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同时,彭勇还提出四个“鼓励”。
鼓励厅直属事业单位牵头承担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或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根据奖项级别不同,按照5万元—100万元/项的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支持。
鼓励厅直属事业单位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成功获批并完成验收后,分别按照国家级300万元、省级100万元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配套支持。
鼓励厅直属事业单位培育引进优秀人才,每培养或新增引进一名全职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将在该单位每年度预算中专设100万元工作经费予以科研保障;培养或引进的优秀人才,按照新增一名国家级人才50万、省级人才30万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支持;鼓励青年科研人才广泛参与科技工作,属于科研单位的厅直属事业单位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50%等。
鼓励厅直属事业单位建设人才创新站点,按照级别不同,成功获批的将按照10万元—50万元/个的科研经费标准予以后补助支持。
“还要用活财政政策‘宝箱’,打好政策‘组合拳’。”四川省财政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陶鹏说,今年以来,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93亿元,扎实推进若尔盖“山水工程”等国家生态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落实资金59亿元,支持大气污染防治,与云南、贵州、重庆、甘肃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的省内横向补偿机制,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陶鹏说,省财政厅还将大力支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持续开展生态环保贷款贴息,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向生态环保领域。组建总规模为50亿元的四川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更多投资省内项目。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