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原创评论:“野生”景区不能野蛮生长

时间:2023-10-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日,四川省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引导人员不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水源地等未开发开放区域游览观光,若擅自进入以上区域造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等情况的,个人需承担相应责任。笔者认为,这为有效保护野生景区、规范网红景点打卡提供了示范。

近年来,国内众多游客不再满足传统出游方式,野外、野生、探险、露营等成为热门活动,特别是原生态、未开发的区域纷纷成为野生景区、网红景点,深受游客追捧。当然,能够成为网红的野生景区都有“绝技”,要么类似广西百色能俯瞰浩坤湖风景的山体,其地理位置特殊;要么类似大西北的不少网红景点,自然环境优美。

然而,未开发开放区域大多具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不适宜大规模旅游开发,也不适宜高强度的人为活动。若不加以管控规范,在大批风景优美、视觉冲击感强烈的打卡视频涌现的同时,将是生态破坏、环境隐患。例如,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巴朗山,因生态破坏,已被永久封闭进行保护。再比如,被贴上“橘子洲最佳拍摄地”标签的湘江碧沙湖地段是长沙新晋“打卡点”,但这一地段实为长沙饮用水水源地,法律禁止旅游活动。大量游人依然突破防护区域“打卡”,导致防护栏被人为破坏,对水环境保护带来风险。

“野生”景区不能野蛮生长,四川省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出台约束性规定恰逢其时,很有必要。能够清晰提示游客知道行为边界和行为后果,对有效保护野生景区、规范网红景点打卡产生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各地可以借鉴,推动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呵护,让“野生”景点美丽长存、优美常在。

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四川省联合发布通知的做法,明确未开发区域的管理要求和惩处规定,切实将“野生”景点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追究责任,引导游客清醒知道“野生”景点不是法外之地,促使游客心存敬畏、胸怀敬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为了博眼球盲目“打卡”。要强化旅行社、旅游企业的管理,杜绝为了游客、流量而无限制地满足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方政府还要敢于及时出手,对于有可能出现大批量游客的自然保护区域要及时发布公告劝阻或关闭景区。今年国庆节前,四川省甘孜州发布公告,关闭可能因人流量巨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景区,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对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来说,要高度重视在饮用水水源地等未开发开放区域的探险、露营、打卡行为,既要强化宣传引导,让游客清晰知道保护区域范围和法律法规要求,也要把握好特殊时间节点、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劝阻进入环境敏感区域的违法活动,避免造成生态破坏或带来环境风险。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