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从这场培训,读懂10W+爆款文章的流量密码

时间:2023-10-13    来源:中国环境APP   

“如果说政务服务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政务新媒体把这个距离缩短到指尖与屏幕的距离。”在内容不再稀缺的互联网时代,怎样主动发声、提高声量,探索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途径,是生态环境新媒体宣教和网评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在10月10日—11日召开的2023生态环境新媒体及网评工作培训班上,多位政务新媒体资深从业者就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网络宣传形势和特点,以及政务新媒体运维、网络评论等工作授课。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相关工作负责同志以及生态环境系统骨干网评员共120余人齐聚广东省中山市会场参与培训。

“大咖”点津,揭开新媒体运营之道

“做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

“没有互动的新媒体就没有灵魂。”

“优质内容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硬通货’和‘稀缺品’,官方权威信息仍是硬通货的主要来源。”

授课专家巧句频出让人印象深刻。

有影响力的优质内容写什么,怎么写,谁来写,关键何在?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此次培训中,两位头部政务新媒体运营者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网总编辑助理刘洪以丰富的案例和诙谐的语言,讲解了策划运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牛弹琴”微信公众号时的生动故事,从互动、标题、内容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影响力的报道的关键所在。

浙江省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自2022年5月底正式上线以来,已吸引294万粉丝。谈及相关经验,“浙江宣传”编辑部副总编辑郑梦莹认为,要用作品打动人,就需要作者具备读者思维;要让观点更有力量,就要用观点牵引稿件,深刻剖析现象,做到有热度、有锐度、有深度;要想在传递正确思想的同时更吸引人,可以用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动容。

好的宣传效果要靠好作品赢得高关注度。读者对作者可能印象不深,但对于《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这样阅读量达10万+并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的现象级作品却耳熟能详。这印证了刘洪的观点:融媒体发展水平是由各自平台上所呈现内容的传播效果来体现的,具体就是一篇篇稿子、一个个产品反馈出来的。

“重视公众的情绪价值,传递文字的力量。”“转变话语方式,与读者平等对话,不端着,说服而不说教,客观辩证地表达。”这是郑梦莹的切身感受。

“网友需要被引导,没有什么不能引导的。”“用坦诚平息争议。”“要人格化,有人情味,做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新媒体。”“做宣传,一方面是宣,另一方面是传;宣体现在内容与态度,传体现在互动与创新。”刘洪也有相同的体会。

从两位业内专家的讲述可以看到,打造爆款作品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有共性规律可循。将这些经验运用于生态环境领域话题和政务新媒体运营,对于“破圈”传播同样有着指导意义。

收获满满,共建网上绿水青山

“体会到文字工作者的付出与执着,感悟到一篇篇有思想的文章经千锤百炼而孕育,看到了一群有情怀的生态环保宣教工作者在为讲好美丽中国故事而不懈奋斗。”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一位参训人员和本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培训感受。

多位参训人员会后向本报记者表示,培训的过程是对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重视、加深认识的过程,对今后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工作增添了信心,明确了目标。

“通过培训更加深刻认识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的新媒体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在做好传统宣传工作的同时,更要守好互联网这个群众主阵地,改变文风、加强互动,向公众持续输出正能量,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共建文明清朗的网络空间。”一位分管宣传工作的参训人员写下了上述感受。

湖南省生态环境政务新媒体运营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言,在实际工作中也曾遇到困难,存在不敢破圈、不知道怎么破圈的问题。“培训中老师的授课干货满满,对以后运营政务新媒体有很大帮助,也有了更多信心。我们将进一步明确账号的定位和方向,结合省情实际研究制定详细方案,努力将政务新媒体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的参训人员和本报记者聊起,在参训之前由于对相关业务不熟悉而感到压力。“听了课之后松了一口气,但是也认识到宣教工作具有重要性和专业性,并不是轻松就都能干好的,今后需要努力。”

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宣教岗位的参训人员说:“培训让我感受颇深,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以适应传播形势的转变。”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培训班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宣教和网评人员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也推动参训人员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学以致用,更好发挥生态环境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共建网上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