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来源:中国环境APP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湖泊、水库等水域水生生物保护面临的挑战逐步显现,一些重点湖泊、水库蓝藻水华,水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湿地、湖泊、水库仍在萎缩,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入湖、水库河流受梯级闸坝影响遭到干扰和破坏,调蓄能力下降,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以苏北骆马湖为例,资料显示,骆马湖湖体总磷浓度近年持续升高,汛期不达标月份逐年增多,水生植物覆盖度锐减,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剧增。骆马湖湖体水质总体上可达Ⅲ类,但随着每年汛期的到来,京杭大运河和沂河入湖氮磷污染负荷量随入湖水量明显升高,骆马湖水生植物也在不同程度发生退化,特别是沉水植物大面积消失,进入快速衰退阶段,逐步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与此同时,浮游植物丰富度升高趋势明显,但多样性水平降低,蓝藻优势度增加。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丰富度和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
外源输入是各类湖泊、水库总磷升高主要原因,同时水生植物退化导致生态自净功能减弱,降低了水体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植物的退化可能与湖泊水位抬升、透明度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等有关。水生植物退化不仅影响了湖泊的抑藻效应,而且湖泊水环境的日益恶化也导致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的降低,清洁物种减少,耐污种成为优势种,且耐污种正趋于成为湖泊、水库全年的优势种,汛期大量磷元素随客水入湖,导致湖泊形成适宜藻类生长的氮磷比,蓝藻趋于成为夏秋季单一优势种属,容易引起藻华暴发的风险。
笔者建议,应针对湖泊、水库等水生态环境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地方部门协调机制,精准发力形成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合力。同时,全面推进湖泊、水库等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是抑制蓝藻的有效举措。针对湖泊、水库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问题,应多措并举谋划恢复路径。
一是开展水生植物消亡成因调查。摸清湖泊、水库等水生植物的迅速消亡成因,对湖泊水生态状况开展系统调查和研究。目前各地在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等方面基础力量薄弱,因此需建立健全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实施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科学评估禁养、禁捕和物种保护成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二是合理进行水位调控。为短期内快速改善和恢复湖泊、水库草型生境,春季宜通过人为手段降低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区水位,促进大型水生植物自然生长,同时兼顾其他时期水位变幅调控,优化水资源调度及汛期和非汛期联合调度,消除水华形成的水文条件。
三是严格水域开发利用管理。河流连通性是影响鱼类繁殖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强化河流的连通性,确保鱼类洄游通道顺畅。重点关注涉及水生生物栖息地的规划和项目,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出台进一步做好闸坝和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和生态流量监管办法,完成河流闸坝及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加强生态流量监督管理,逐站落实生态流量。
四是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开展生态缓冲带、湖滨带建设,开展大型水生植物生境修复,合理保留部分垀埂,为水生植物提供适宜的恢复生境。应尽快建立湖泊、水库水生态考核机制。推动出台水生态考核办法,制定评分细则,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落实,对水生态问题严重区域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帮扶,逐步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系统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