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生态一流自贸港,如何蓬勃兴起?

时间:2023-10-27    来源:中国环境APP   

中国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如何建?

2022年4月,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并强调“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今年是海南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5周年。

5年来,海南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标志性工程为抓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保持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一座生态文明港,蓬勃兴起正当时。

以标志性工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金秋时节,三亚河静静流淌,清澈的河水和天空映照的蓝色交相辉映。

作三亚市的“母亲河”,三亚河曾因污染问题长期处于黑臭水体状态。2022年,海南省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系统推进“六水共治”工作,保护好海南岛的“肾脏”。

三亚市将河湖长制与“六水共治”融合推进,统筹海陆、水岸、城乡关系,将流域的水体治理与控源截污、生态提升、活水保质、面源消减、景观提升、土地开发等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如今的三亚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近年来,海南省聚焦优势所能和国家所需,先后确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鳌零碳示范区6项标志性工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日前,海南长臂猿监测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拍摄到了一只去年出生的海南长臂猿,这也是这里的第37只。

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两年来,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每天清晨,雨林中都会传来高亢嘹亮的鸣叫声。

海南省林业局总工程师周亚东告诉记者,海南省加强海南长臂猿等珍惜野生动植物保护,成立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组建专职监测队伍,编制《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推进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及生境保护修复。

“海南长臂猿种群实现稳步增长,近三年来已发现至少28个野生动植物新种,生态保护成效逐步凸显。”周亚东说。

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需退出的9座小水电已全部完成退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范围内GEP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持续迈出建设新步伐,成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一项项标志性工程落地生根,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中之重。

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五指山市水满乡,坐落在五指山主峰脚下,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乡镇。

由于环境气候得天独厚,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0000个以上,水满乡是典型的“天然氧吧”。

森林覆盖率接近90%的五指山市,在2022年PM2.5浓度降至9.4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个位数的市县,空气质量持续保持第一。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信芳介绍,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包括PM2.5在内的5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PM2.5年均浓度达到12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4.9%。“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保持8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持续为优级。

从宏观到微观、从水到土、从山林到海洋……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海南省,如何铺就“美丽海湾”的新画卷?海南省不断唤醒海湾活力,打造“耀眼的皇冠”。

明确“标尺”——修订完善《海南省美丽海湾创建考核标准》《海南省美丽海湾建设省级优秀案例评审标准》;

摸清情况,精准施策——通过对文昌、海口、琼海、昌江等地开展省级“美丽海湾”建设指导帮扶工作,形成调研报告。

2023年,海南省发布《关于加强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意见》,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海南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构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格局。

历时262天,提前9个多月,三亚市凤凰岛二期完成拆除。海南省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围填海问题整治取得标志性成果。

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为此,海南省动真碰硬攻坚,以专项整改和督察整改为抓手,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联动,啃下一批“硬骨头”,在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据介绍,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完成率100%,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100%,落实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专项整改到期完成率100%。

一份份成绩单背后,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决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恒心。

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质量”

2023年4月11日,随着《万宁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碳汇量交易协议》的签订,万宁市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完成首单碳汇量交易。

这个项目,是首个在海南省碳普惠机制下备案的“蓝碳”项目,助力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首次实现碳中和。

海南省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着力开辟“蓝碳”研究,实施一批“蓝碳”先导性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挖掘、发挥好海南“碳库”潜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展现海南亮色。

对此,张信芳表示,将多元化发展海洋绿色经济。“十四五”期间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址,总开发容量为1230万千瓦。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海口东海岸等5个海洋牧场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建设自由贸易港,海南省持续推动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不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海南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部分重点领域专项方案,“1+N”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与城乡建设四大领域节能降碳。

此外,海南省还以滚动实施标志性工程引领能源、交通、建筑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同时从无到有培育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释放绿色产业新机遇。

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2021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实施。两年以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出台实施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性法规,制(修)订《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规定》等30余项涉生态文明领域的省级政策法规。海南省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驶入法治化建设快车道。

“海南省将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张信芳说。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