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原创评论:自认为安全还是迫于无奈?严惩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时间:2023-11-02    来源:中国环境APP   

近日,某报记者卧底揭穿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诸多内幕引发强烈反响。为何伪造篡改自动监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等弄虚作假行为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是自认为很安全,不会被发现。自动监测工作专业性很强,非专业人士很难搞懂。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方法多、路径广、形式五花八门,无论是从采样、预处理、仪器分析、数据传输,还是绕过自动监测设备逃避监等环节都可以做手脚,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违法行为手段不断升级、方式更加隐蔽,非专业人士很难发现破绽。比如,自动监测设备内嵌软件随机生成达标数据上传监控平台、投加特殊药剂干扰自动监测结果等造假手段很难发现,且执法检查具有滞后性,导致对造假行为发现难、发现慢,违法证据不好固定等问题,致使部分企业自认为很安全,不会被发现,助长了他们造假的侥幸心理和嚣张气焰。

二是无视职业准则,违反法律规定。一方面,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机构无视诚信履行合同约定,独立客观、科学公正提供的监测结果的职业规范要求,不顾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违反公序良俗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排污企业顶风违纪,不顾国家三令五申,对自动监测数据作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决心和打击力度,更不能从相关部门曝光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起警示震慑。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是一种性质恶劣的反监管行为,轻则违反法律接受行政处罚,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

三是迫于无奈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某报记者的调查曝光了一些环境监测机构通过伪造和篡改监测数据,为排污企业出具虚假的合格监测报告,企业付款都是先付百分之十,在监测结果合格后才支付尾款,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了监测行业的潜规则。形成此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缺少对合法企业(良币)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形成对违法企业(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而是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本质就是低成本驱逐高成本,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那么,该如何杜绝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首先,建立健全严密的法治环境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要通过制度设计,提高违法成本,对遵法守纪企业纳入白名单,加强对环境守法企业的扶持,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要将数据造假企业纳入黑名单。一旦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让违法企业、违法人员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其次,严厉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治顽疾要下猛药,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弄虚作假者不仅付出经济代价,还要付出政治代价,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深切感受到决不能心存侥幸。

此外,媒体和公众的参与也很重要。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既要宣传报道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激励其诚信守法经营持续得到改善,也要曝光违法企业的违法行为及典型案例,营造不敢作假、不能作假的舆论氛围。公众参与监督是重要的力量源泉,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应将相关信息主动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公布的自动监测数据信息越明确、越清晰,越有利于倒逼其树立知法守法、诚信经营意识,越有利于促进其遵守、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

作者单位: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汾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办公室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