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秦岭国家植物园| 守护多样之美,改善村民生计

时间:2023-11-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是极具保护意义的陆地生态系统关键区。

2009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通过联合融资共同发起“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示范项目”(下称“秦岭项目”),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措施来加强环境管理,并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生计。这是陕西省利用外资建设的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生态示范项目。

项目支持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植物园由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倡导成立。植物园管理着约4,000公顷的国有林地。项目实施后,有 6,000公顷以上的林地向当地农户确权,以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 项目还支持制定针对四种全球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的物种管理计划。

秦岭国家植物园园长张秦岭介绍,秦岭项目使用亚行贷款4000万美元,省内配套资金4.2亿元,项目总投资为6.92亿元,全球环境基金(GEF)也给予了427万美元赠款。

目前,秦岭国家植物园已建成海棠园、槭树园、木兰园等18个专科专类园,共引种植物300余种,另收集有观赏价值宿根花卉园艺品种193种,全部挂有标签,引种信息档案完善。其中,仅秦巴园中就收集了连香树、猬实等18种秦巴特色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秦岭生物的多样性,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物种收集、保存和保护上采取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以植物保护为主,兼顾动物和微生物保护,注重建立生态流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推广扩大到整个秦岭巴山地区。

秦岭国家植物园就地保护区金牛坪。规划面积575平方公里,完成就地保护区区域建设245平方公里,就地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及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居全国植物园首列。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朱琳与植物园科普中心副主任吴力博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就地保护区开展植物调查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生理生化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正在做土壤养分测定。

秦岭国家植物园内,西飞四小新华校区小学生们展示采集的植物样本。植物园每年举办各类科普活动百余场,吸引10余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

秦岭国家植物园规划有温室馆、标本馆、科普馆、古生物馆四大场馆,目的是以动植物为载体,营造趣味性、知识性和探索性的游览空间,让更多人了解生物知识、探索物种奥秘。

“我们希望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研究秦岭,认识秦岭的生态,带动相关领域的进步。”科研中心负责人朱琳博士表示。项目按照国际标准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良好实践重建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除保护功能外,秦岭国家植物园和陕西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还提供最先进的生态旅游产品及服务,开展可持续融资和保护活动。

秦岭国家植物园建立了约260公顷的植物园,包括22个植物专类园和相关公共教育设施,如公共教育中心、标本馆和两个户外教育营地等。秦岭国家植物园被指定为国家和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在2017年—2019年间接待了来访学生超过80,000名。

被称作“生物基因库”的秦岭,拥有数千种动植物。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珍稀植物超过120种,秦岭冷杉及“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

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中心动物饲养条件,提高了动物福利,动物饲养由原来的圈养变为半野放饲养状态。

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王晓宇正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熊猫粪便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化验。

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改变了周边村民的生活。如今,周至县集贤镇九龙村村民席鹏程就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上班,每月收入有4000多元。

九龙村、金林村与周边的4个村后来合并组成了六合社区。如今,从山上下来的村民们全部住上了楼房,有的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工作,有的在附近的集贤工业园和道文化区打工。

殿镇新村建设于2016年10月,是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移民集中居住地。“每家每户都是二层楼房、225平方米。我家有5间卧室。”今年54岁的村民周养民说,“曾打算做民宿。但儿子结婚了,还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好。”周养民和儿子、儿媳都在秦岭国家植物园里上班,“全家年收入十几万元没问题”。

如今,进山的路也修好了,席鹏程周末经常骑摩托车回到老房子里,与老邻居们拉拉家常。

秦岭项目提高了当地特色水果和其他商品的销量,促进了小规模创收业务的发展。在秦岭国家植物园的支持下,当地社区实施了约35公顷的保护性农业项目以及约70公顷的生态林业恢复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高级项目官员牛志明表示,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提升了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水平,包括田峪河沿线18公里的道路,超过120公里的山间小道,以及以家庭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乡村配套设施。“生态旅游商业活动和保护项目,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可持续性的替代生计,最终缓解了土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牛志明说。   

根据项目完工评估报告,秦岭项目实施以来,区内羚牛、朱鹮、金丝猴和大熊猫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50%、52%、71%和27%。

“秦岭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动物饲养条件,由原来的圈养变为半野放饲养状态,开放式的参观区域也增强了访客的体验度。”,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雷颖虎说。

秦岭项目办公室提供的另一组数据也显示,秦岭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生态旅游年游客接待数量超过100万人次;农村人均收入2019年比2010年增长了140%;秦岭国家植物园和陕西省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直接创造了300多个运营工作岗位,相关项目活动创造了1500多个工作岗位;当地通过发展社区小型生态旅游等商业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原题:秦岭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世界级绿色名片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