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生态“绿镜”耀黄山——写在黄山市、歙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际

时间:2023-11-07    来源:中国环境APP   

拥山瞰江,城景相依。生态“绿镜”下的安徽黄山,初见倾心,再见依然。

如此高“颜值”,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直以来黄山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久久为功的耕耘。

10月28日,佳讯再传。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对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授牌表彰,黄山市、歙县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硕果累累,喜讯连连,这是继2021年10月黟县上榜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11月歙县入选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黄山市连续第三年获得的又一枚“国字号”生态名片,这是黄山市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是全市人民积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6个方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生态为先,绿色添彩

全市森林覆盖率82.9%,空气、水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最新公布13个全球新物种,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机制,“安徽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建共管”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获评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绿水青山已然成为黄山的骄傲。殷实的“生态家底”是黄山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金秋时节,位于黄山区的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饮用水160万吨,为黄山市上缴税收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300个。2022年9月,来自浙江的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安徽首个生产基地落户黄山。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的周边环境符合公司生产基地对水质的需求,便于打造优质天然水源地。

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项目的开展,离不开皖浙跨省协作生态治理。北纬30度线上,新安江犹如一条绿带,贯穿皖浙两省,它发源于休宁县境内六股尖,经歙县街口镇进入浙江境内,流入下游千岛湖、富春江,汇入钱塘江。新安江流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区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实践地。2012年以来,通过三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的跨省界断面水质从一度仅为Ⅳ类水,提升至连续11年稳定在Ⅱ类水,试点成效明显,被称为“新安江模式”。如今,该模式已从新安江流域扩展至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试点经验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典型案例选编”和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精选,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系全省唯一。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黄山如今的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淘汰搬迁沿江企业330多家,拆除江上网箱实施渔民退捕,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并集中配送……“对赌”开启,一系列下大力气整顿生态的举措在新安江上下游流域展开。十余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00余亿元用于新安江流域生态治理,实施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项目369个,创新建成“生态美”超市407家、规范化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62个,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质总体为优,稳定保持地表水质量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江清水出新安”的庄严承诺。

在皖浙两省的推动下,如今的黄山,“新安江模式”提档升级,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单一资金补偿向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模式转变,“一水共护”稳步迈向“一域共富”。

发展为要,向绿而行

在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呈歙旅游公路旁一排排巨型桶依次排放,鳜鱼在其中畅游,这是村民刘秋星开展的生态养殖。近年来,黄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水质持续稳定向好,让他对鳜鱼养殖很有信心,今年预计产量达200吨,定向销售给本地臭鳜鱼加工企业。

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在全域旅游方面持续发力,涌现出大茂社区、卖花渔村、蜈蚣岭村、狮石村等“两山”转化示范村;先后探索完成了全省首次林业碳汇交易、全国首次闲置农房经营使用权网络竞拍、全省首笔水排污权抵押贷款签约等工作,在“两山”价值转化、“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绿水青山直接带来巨大的生态“红利”,歙县成立了歙州农文旅集团,充分发挥乡镇级振兴公司、村级强村公司职能,整合县域优质生态资源,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创建首个综合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歙采缤纷”,目前已整合全县农产品和文创产品两大类共计200多个品类,其中,农产品品牌120余个,通过与镇、村集体经济公司、本土企业的联动合作,为“歙采缤纷”品牌提供供应链产品支撑,联农带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徽茶、徽菊、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做大做强;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响;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加快向200亿元产业集群迈进……立足生态优势,黄山绿色低碳发展动能澎湃。

价值转化,点绿成金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现实路径。那么,如何度量“绿水青山”的价值?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黄山市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定式,以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谋划全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从去年起,黄山市推动望丰区域EOD项目入选国家库,探索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模式,通过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新安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预计运营期内年均净利润可达亿元。

9月22日,祁门祁红茶产业链开发(一期)项目3.1亿元贷款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审批,并投放首笔贷款1.83亿元。这标志着全国首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正式落地黄山,开辟了黄山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今年以来,黄山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省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相继推出“村落徽州贷”、EOD、VEP等绿色金融项目,累计获得国有银行授信近130亿元,成为黄山市开启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三把“绿色钥匙”。首单VEP贷款落户黄山,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价值转化多元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亦是黄山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

近日,黄山市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金融支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协议,将用足用好200亿元金融资金,争取与更多商业银行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寻求合作,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撬动更多资本赋能生态价值转化,让“金融活水”持续浇灌绿水青山。

乘风而起,迸发新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明反映一座城市的品位和气质,是城市向外递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坐落在徽州区潜口镇的岸香·居田谷咖啡馆,与稻田同框,推窗即风景,不仅客人,当地的村民也可以前来打卡、休闲,村民在这里就近就业,企业还收购村民的土特产,带动村民增收。乡村咖啡馆像一个个精致的美学符号,串联起周边的景区、田园、花海、民宿,创造出更多立体的乡村发展空间。黄山区汤家庄村借良好的生态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昔日的无名小村华丽蝶变,2022年,汤家庄村接待游客近2万人,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

如今的黄山乡村,“五微”变“五美”,一步一景、如诗如画,书香、花香、咖啡香弥漫,村民家门口的生意红红火火,乡村颜值成了乡村价值。一系列新打法的推出,让“空心村”变成“网红村”,将闲置空间变身咖啡馆,把破败的老屋打造成美宿,让老百姓过上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好日子。

从水墨写意的青绿山水,到出门见景的口袋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黄山,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是底色,在创意创新加持下更夺目。迎客松下时尚秀、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外部分文旅创意园区“黄山对话”、“国际屯溪·乐动昱城”大型户外交响音乐会……黄山聚焦打造大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文旅融合、创意呈现,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文旅头部企业落地,游客年轻化趋势明显,“清秀雅美”的城市风范日益彰显,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相融合的美好画卷在黄山大地铺展开来。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黄山的绿色版图在百姓生活的笑颜里荡漾;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黄山的生机与活力在滔滔“绿浪”中迸发,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迈上新征程,黄山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扎实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注重讲好生态文明黄山故事,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持续擦亮“中国黄山、世界黄山”品牌,让大黄山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