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01 来源:中国网
8月3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国网8月31日讯(记者 彭瑶)国新办31日就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流域区域洪涝统筹体系、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同时发力,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黄艳说,流域区域洪涝统筹体系方面,城市排水安全和城市周边的大江大河、区域河流水系的行洪、泄洪以及区域滞洪能力密切相关,必须做好防洪和排涝的衔接。遇到暴雨,甚至是极端天气,一旦发生洪水入城或者河道水位上涨顶托,城市雨水就排不出去。汛期城市发生的大面积积水或者是内涝往往是这种情况,没有形成洪涝统筹体系。
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要合理地确定地块高程,科学确定排水分区。另一方面,还要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包括排水管网、泵站、排水通道、河湖水系等。目前这套体系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欠账较多。各地现在普遍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规划或系统性方案,正在持续推进落实。
应急管理体系方面,针对超标降雨,要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洪涝“联排联调”,加强监测预警和预警的响应,以及信息共享,统筹城区水系、排水管网和城外大江大河、水库的调度,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这三个体系必须要同时发力,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黄艳表示,“十四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切实抓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的落实,指导地方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建立健全流域区域洪涝统筹机制,同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黄艳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在超标降雨的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功能不能丧失,到2035年,总体要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城市内涝现象。
谈及“海绵城市”建设,黄艳解释说,海绵城市是绿色生态原则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即硬化的地面比例不能过大。让城市有更多空间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遇到极端天气降雨,还是依赖排水系统和应急措施。近几年我国共有30个海绵城市试点,试点区域能够应对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目标和效果。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