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本报文章:发展科学技术学,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

时间:2023-11-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部署安排,切实把改革任务谋划、推进、落实到位,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主体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涵盖多个科技创新主体和相关部门,交叉多个学科、整合多个系统,所以创新主体必须超越传统学科范围,在综合分析自然、社会和科技本身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创新。

科学技术学是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关注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议题,研究科技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科技发展脉络规律。科学技术学能够精准响应科技体制改革需求,直接服务于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管理体系,在战略层面探析科技发展规律、做出前瞻性预见,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供直接的支撑与推动力量。

为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服务

今年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强化领域科技。领域科技的特征使生态环境科技对科学技术学的需求更加明显,也为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指明了发力方向。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涵盖产学研政等多个创新主体,应用导向明确、跨要素介质整合、多学科交叉、与管理治理需求动态交互关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跨学科复杂性特征,要求创新主体必须从更高更宽的视野考虑问题,在综合分析自然、社会和科技本身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创新。

从科学技术学视角来看,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范式转换关键时期的积极响应。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带来了生态环境科技体系的范式转换。生态环境科学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学科体系以来,包含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工程原理等学科,形成了以污染治理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范式。当今“双碳”目标驱动的科技创新侧重于电力、能源、石油、材料、冶金工程、工业管理等学科,在学科架构、科研管理、创新路径方面与传统生态环境科技存在差异。在这个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科学技术学供给,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形成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未来、可持续的绿色创新科技战略体系。

通过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共同体加强供给能力

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需要建立共同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整合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资源,加强智库服务能力。在10月21日召开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专业委员会的筹建申请,我国第一个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技术学共同体正式启动。专委会将立足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的科学技术学研究与实践,聚焦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发展中的科技战略政策体系建构,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战略政策、科学社会学、科技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战略研究和咨询能力。同时,按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搭建跨学科、跨部门、跨体系的科学技术学交流平台,推进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共同体建设。

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共同体也能够承担培养战略科学家的任务。随着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深化,对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和使用需求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环境科技面临体制改革、范式转换、引领各基础学科绿色可持续创新等新任务时,对战略科学家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战略科学家必须要有超出所在学科领域的科技战略素养,视野开阔,在自己学科专业的成就基础上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做出前瞻性的预见,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大规模科研攻关。所以,战略科学家一定也是科学技术学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共同体能够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战略科学家培养平台与机制,为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战略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期,需要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做好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学供给工作,能够助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战略推动力量,服务人才建设,使生态环境科技更有力地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实现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