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和南江县腊肉集中熏制的通告引起诸多关注。熏腊肉看似不是大事,此次却因和环保沾边引起网友热议,让群众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产生了误会。
其实事非偶发,此类问题早已引起关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如果一些治污措施影响到生产生活,一些群众可能会不理解、不支持。”“生态环境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把准定位,在中观层面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摆布各项工作的优先顺序,以及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笔者认为,此次腊肉集中熏制的事件,就是一个关于如何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的典型案例,值得有关部门深入思考、反复揣摩,聚焦节奏、力度、顺序和方法四个关键,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节奏关乎工作成败。基层生态环保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节奏有快与慢、小与大、紧与松之分。节奏不一样,效果不一样。合适的节奏,事半功倍;不合适的节奏,事倍功半。对于推广腊肉集中熏制等新事物、新任务、新要求,往往有试用、接受的过程,需要设置缓冲带,步步为营。对于难以把握的问题,不妨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法子。以腊肉集中熏制为例,可以先选择一个小区域、小群体试一试居民集中熏腊肉的接受度、心理预期和主要诉求,以及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不确定性问题,根据试点情况逐一改进完善后,再全面推开。如此一来,群众的抵触情绪相对会低很多,也能把一些问题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力度问题很关键。“一刀切”还是“切一刀”,既是发力大小不同,也是发力角度的选择。以柔克刚是经验之谈,硬对硬、刚对刚,针尖对麦芒,只会碰一鼻子灰。比如腊肉集中熏制,不少地方的做法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肯定。老百姓说集中熏制增加成本,那就免费熏制,让老百姓尝到甜头;老百姓说熏制点离得远,那就开通免费公交车,让老百姓感受到温馨;老百姓说熏制味道单一,那就创新熏制原料,提供不同类型的风味,让老百姓看到贴心。如果处处都从百姓诉求的角度发力,老百姓也会多些理解和配合。
顺序问题务必考虑清楚。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哪个顺序最合适,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既要考虑前端,也要把握过程,还要注重结果,凡事都把兜底的措施考虑好,才能提高决策容错率,降低沉没成本。腊肉熏制有其需求群体,如果到了熏腊肉的时节,既不允许分散熏制,又没把集中熏制的地方建好,即便政府临时想采取免费方式补偿群众,也于事无补。而如果把集中熏制点提前布局好、提前建设好,“兜底”措施充足,将会避免很多问题。
工作方法须慎重。此次腊肉集中熏制事件引起不满,主要原因之一是熏制限于在特定公司购买的肉制品,疑似打着环保的招牌为特定企业谋利。基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夹杂其他利益。如果打着环保的旗号谋利,甚至与民争利,会损害生态环境工作的声誉和生态环境事业的长远发展,必然遭到反对。因此,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必须坚决反对。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